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科举制度的弊端【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01187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科举制度的弊端【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科举制度的弊端【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科举制度的弊端【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科举制度的弊端【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科举制度的弊端【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举制度的弊端【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改革与开放 年月刊 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庞峰伟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2023064)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延续至凊,历经1300年之久。唐代科举制度为唐前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奉献,但其存在的弊端也对后世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重点考察其所带来的弊端,这对反思和完善我国当前人才选拔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唐代科举制度人才选拨弊端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在荐举制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是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选官制度。它肇始于隋朝,确立于唐,完善于宋,以后各代虽在内容上屡有深化与扩展,但仍旧难以超脱唐宋时期的框架与实质。

2、光绪三十年(1905年),历经 分。另一方面,唐代实行科举制度,调动了文人学士的积极性,对于唐代文化的开展,尤其对唐代文学事业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宋人严羽就在沧浪诗话写道:“试问唐朝何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能及也。4可见科举制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科举制在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营造重视教育的社会气氛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宣告废除。 一、科举制度的出现及开展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朝建立后,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要求,稳固王朝统治根底,隋文帝实行了科举制度,开始用考试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官吏。隋文帝

3、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1这标志着隋王朝设科举的开始。应时而生的科举制度,削弱了荐举的功能,根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豪门世族所垄断的用人状况,为底层知识分子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唐初并没有马上沿袭隋朝的科举制,而是为了笼络豪强势力,一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剑桥中国隋唐史谈到“如果认为科举考试在唐朝初年有很大的影响,那就错了。“那时中式的士子与唐朝全部官吏的数目相比为数极少。2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唐高祖发现,这种选官制度分散了皇族的权力,并不利于朝廷对豪门世族的控制。因此唐高祖很快就废止了这一制度,改而采用科举选官制。由此,科举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4、贡举和制举是唐代科举主要的考试科目。每年分期举行的为贡举,也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为制举,也称制科。贡举和制举选拨人才的目的不同,其考试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其中贡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局部。 贡举常设科目有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秀才、进士、俊士等科,在众多科目中,进士和明经两科最受重视。当时考试录取的名额很少,进士科最严格,“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通典卷十五选举三)。3武那么天时开设了武举、殿试,但殿试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固定制度。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虽然唐代科举制度带来了诸多好处,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健全,以及受到政局动乱及社会不

5、良风气的影响,科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弊端。 第一,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一味埋首故纸堆,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影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长远开展。唐穆宗曾诏令:“将欲化人,必先兴学招延儒学,明加训练,名登科第。5由此可见,唐朝统治者利用“儒学以“化人,培养忠于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拘于经义,致使士子们,只读死书,不思创造,而且科举考试形式固化呆板,极大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这些都严重阻碍中华文化的开展丰富和社会进步。科举制度拘限于对儒家经典的考查,限制了其他文化的开展,这导致后世再难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第二,科举制度影响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开展。实际上,唐代教育危机

6、从科举制大规模推行之初就已经显露出迹象。到了唐高宗即位时,皇权渐衰,内讧愈烈,这时官学教育已有颓坏的趋势,所谓“醇日去,毕竟日彰,犹火销膏而莫之党也,“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颓废矣。6究其原因,除了时局不稳,主要还在于唐代科举制度改变了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学校教育的目的变为中举,科举使学校处于可有可无状态。科举制度使得应考者把所有精力都放之于经史子集,这造成了对自然科学的漠视,这也是其后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落后西方的重要原因。 第三,唐代科举制度伴随着严重的腐败。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考试前写成卷轴送呈在当时有较高声望地位的人,请求他们

7、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投“行卷是为了“公荐。“公荐就是声望地位较高的公卿大臣向考官推荐考生。应该说,“行卷“公荐确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反而成为了徇私舞弊的重要手段。821年,唐穆宗在诏书中成认:“访闻近日浮薄之徒,扇为朋党,请之关节。干扰主司,每岁第名无不先定。(旧唐书钱徽传)7所以,一些无真才实学,但能够结交甚至贿赂公卿大臣的人也往往能够考中。而这种考生一旦考中便和考官结成很深的师生 (下转第180页)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对魏晋南北朝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否认,是封建时代选士制度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封建统治者为适应当时客观形势而采取的一种选拔官吏的新方法。 就选拨人才本身来说,科举制度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改革。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吏选任的垄断,有效地稳固了封建统治的根底。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选拨官员的范围从魏晋时期少数豪门望族,扩展到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参加科举者的门第、品行限制并不严格,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比较广泛,这对加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科举制度最终能延续千年,与其对封建王朝统治根底的稳固作用密不可 -178- 第5页 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