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01373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3年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 读韩非子有感 税务20233周静202362023132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标准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

2、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

3、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 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属下们倘假设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因之,臣子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到达何等痴迷程度。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

4、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仔细欣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一式,都招来宣王的连连喝彩。在十几年的宫廷音乐生涯中,宣王爱之甚深,常常招之门下,与其谈论竽之技巧,并授之以“乐师之美称。然而,时隔不久,这位酷爱音乐的国王死了,这位“乐师的艺术环境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故。有谁知,就是这样一种变故,给他的艺术人生蒙上了许多不白之冤。 面对人生的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对这位“乐师来说,也许他深谙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人的生

5、存,不管你怎样伟大,都不可能在任何一种环境中,任何一种条件下完全表达自身的价值。只有正确地估价现实,估价自我,方可找到理想的生存归宿,这是一个人开展的根本准那么。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并掌握了这一人生要那么,才使这位“乐师在日后的人生之路上,很明智地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退身进取之路。 齐宣王死后,齐泯王成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对音乐的兴趣上,父子俩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竽乐酷爱至极,其不同之处在于,父子俩一个爱好合奏,另一个喜欢独奏。尽管所需的“乐师人数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人们都清楚,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前所未有的宫廷音乐生活的改革。从泯王的“改革看,这固然是帝王的一种情绪使然,但从目的性上说,无非有两

6、条:其一是,或许是他试图想通过“独奏来检验每个“乐师的音乐技能,进而为以后欣赏音乐寻找上乘演奏家;其二是,或许他想以此为手段,为那些不再对当宫廷乐师感兴趣者,提供一个选择“好单位的时机。不管泯王抱着一种怎样的目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每位“乐师,从此宫廷音乐生活就要改革了,“乐师们哪个有门路,赶紧找 一找,否那么,休怪我把你们赶到没钱没势的单位去。面对这种现实,我想当时的音乐家们肯定都在思索着自己的前途。因为这不单纯是一次简单的“工作调动,更重要的是一次心灵的征战。征战有喜也有忧,所谓喜,是说有的人通过关系,张三李四找一找,从此就可能走上一条腾达之路;所谓忧,是说那些只会吹竽,没有门路的人,这下

7、可能连一般单位也难以找到。正是在这喜与忧的改革气氛中,那位倍受宣王宠爱的“乐师南郭毅然绝然地退出了泯王的大乐队,走出宫廷,当了文化“个体户,去寻求自身的艺术归宿(以往人们都说这位“乐师是假的,他是混到宣王乐队里去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要知道,在封建等级制相当森严的齐宣王时代,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混入国王跟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如果从泯王的改革目的性看,我认为,这位“乐师的举动是伟大而明智的。他深知自己的爱好、情趣和动机值此都不一定再象以前那样与统治者的口味相吻合了,留下来一定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相反,还可能各方面都要受到限制,于是他选择了“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乐师确实为泯王的音乐生

8、活改革率先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他的明智之处在于:他能够正确估计驾驭自己,具有一种豁达、实在、磊落的高贵品格;他能够在关键的时刻辨清是非,把握大局;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他的这种作法是对泯王实施改革措施的最大支持。试想,这位“乐师倘假设在泯王改革时硬着头皮不走,或搬出宣王对他的宠爱,或采取贿赂等别的手段来争得泯王的爱心,或许也不失为一种保全自己的良方,况且以前的根底还不错,但他并没有这样。在求实与弄虚、理解与怨愤的生活焦点上,他坚决地选择了前者,这不能不说是这位“乐师的可贵之处。 然而,千百年来,不知为什么,人们却将这一事件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云,进而用它来不断地挖苦、鞭笞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浑

9、水摸鱼、装腔作势的无知之徒,并劝谕人们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应实事求是,万不能象这位“乐师那样不会装会,投其所好。并说,这就是出自韩非子一书中“滥竽充数一词的本身含义。其实,韩非子在记载这件事时,并未绝对地用“滥竽来指责南郭先生为“充数,而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向人们讲述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后人的添油加醋,其真实意图显得很模糊。后人在成语词典上标明的所谓“滥竽充数,只不过是一些人的鹦鹉学舌罢了。因为韩非子描述的是一个故事,而故事毕竟有别于历史。故事做为艺术范畴,它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年代愈久远其可信度愈低,直至失去本来面目。而历史,那么是一种真实,尽管它也是一种

10、文化现象,但它属于一种实体文化,与艺术文化截然不同。假设我们把韩非子看成是一种历史事实,那么这位南郭乐师,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赞赏,因为他毕竟不明不白地离开了泯王的乐队,说他是“滥竽是应当的。但韩非子并不是历史,它是故事,是一种艺术表现。既然是一种艺术表现,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谁知它溶进了多少主观的恩恩怨怨呢。近读这部典籍,细细品来,我觉得它所记载的一系列人物、事件,都融铸着作者及后人整理此书时浓重的个人情感。本书将历史的点点滴滴都揉进每个故事中,其目的并不是在向人们宣讲历史,而是向后人阐述一种思想观念,借助于这种思想观念到达丰富历史、深化历史的目的。作者在这里塑造的南郭乐师,做

11、为一种艺术形象,有其特定时代的内涵,我们不能单纯地象读成语那样去理解其价值。 大凡读过韩非子的人都清楚,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重在写变革时期南郭乐师的行为变化,先写他的随和,继写他的出离,由随和到出离是经过了一次较大的变革。作者写到出离,其实并未再写什么。为什么没再写。我觉得作者对南郭乐师有肯定的一面、赞赏的一面。所谓肯定和赞赏,是指这个南郭乐师在泯王的宫廷音乐生活改革时,他真的响应国王的号召走了,他很明智,也很豁达。泯王刚改革他就离开了这里,没有再借助别的力量为自己寻找留下的时机,而是去寻找别的一种出路,这说明这位南郭乐师的光明与坦荡。做为一名曾经辉煌过的“乐师,作者对他的行为倾注着复杂的思想情感。 第6页 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