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一、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开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开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x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强调要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走集约型开展道路。12年过去了,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以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的崛起为标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要靠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逐步转变到主要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拉动,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经由12年前的50%左右上升到x年的70%。伴随着重工业的高速开展,能源、原材料消耗大幅度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
2、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下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第三产业开展依然滞后。针对经济开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新的战略要求。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开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变,其含义却十分深远,两者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通过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及其组合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模式,把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模式。经济开展方式的内涵那么更加丰富、全面,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之外,还对开展的理念、促进
3、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出了要求。概括地说,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就是要形成与科学开展观的要求相一致的开展方式,要求我们在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大国内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大力开展第三产业。要从调整需求结构、改善供应结构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结构三个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开展。因此,提出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使广阔人民群众能够从经济开展中更多受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开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注重扩大消
4、费的比重,着力提高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使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更多地进入消费领域,相应降低用于投资和出口的比重,将有利于更快地提高广阔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缓解以至防止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减少外贸出口摩擦和由外贸顺差增长过快而带来的过多的外汇储藏和过剩的银行流动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尽快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效劳业开展,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且能有效地扩大就业。兴旺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由于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精简下来,形成失业大军。通过开展
5、第三产业,吸纳了剩余劳动力,效劳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到达2/3以上,即使开展中国家也在50%左右。x年我国效劳业从业人员比重只有32.2%,远远低于兴旺国家甚至开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效劳业开展的滞后制约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第一、二产业的开展。特别是研发滞后,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金融业开展滞后,制约了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物流业开展滞后,使流通本钱居高不下。把加快开展效劳业作为转变开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集中力量破解这个长期存在的开展难题。 转变开展方式有利于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提高可持续开展能力。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
6、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2223年,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出现了拐点,单位gdp能耗改变了前几年连续上升的趋势,在x年下降1.33%的根底上,一至三季度下降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也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十一五后三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202223年是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坚决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切实推进开展方式转变,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比例失衡,是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外贸顺差不断
7、扩大,加上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入,我国外汇储藏不断增加,迫使人民银行增发根底货币,造成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资金充裕支持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加剧了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矛盾。2022年到x年,我国投资率年均到达42.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同期最终消费率降为50%,为历史上最低的时期,其中居民消费率x年降为36%的历史最低点。居民消费率低又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x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由改革以来最高时的56%下降到45%,其中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的17%下降为2023.6%,而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以远远高于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连年大幅度增长,说明在初次分配中资
8、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再分配中国家和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国民收入分配的这一倾斜,是造成广阔居民的消费水平不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的根本原因。过高的投资率还必然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如不能及时消化,就会引发银行呆坏账的增加以至通货膨胀的到来,经济增长就会回到过去几十年周期性大起大落的老路,这是必须加以防止的。针对当前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等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中央决定,202223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
9、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通过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适度提高居民消费率。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增加较多,应通过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建立国有资本预算等途径,增加用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以消除居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要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政策,优化投资结构,适当降低投资率。继续严把信贷、土地两个闸门,提高投资工程进入的环保、资源消耗两个门槛,提高限制开展行业的工程资本金比例,以抑制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和工程的投资增长。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和节能降耗设备更新投资,鼓励资金投向那些能够
10、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和工程。要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控制能源、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鼓励技术引进和进口国内不能制造的设备以及短缺的能源、资源。从严控制短期投机资金流入,鼓励海外投资,建立稳定的海外资源供应渠道,鼓励藏汇于民,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三、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改革以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开展,但第一产业根底脆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开展滞后的问题长期未能改变,经济增长主要靠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带动。x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到达55.5%,占gdp的比重达48.7%。这是我
11、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国外产业转移的结果。但是,这种以扩大工业规模为主的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约束。目前我国经济对钢材、铝材、水泥、能源、淡水的年消耗量已分别占全球的40%、25%、45%、16%、15%以上,各类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已威胁到人的生存环境。要努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尽快提高第二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加快开展效劳业,特别是重点开展为生产效劳的新兴效劳业,包括研发、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效
12、劳外包等,开展医疗卫生、社区效劳、教育培训、文化休闲等公共效劳和消费性效劳业,别离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的效劳性业务,提高效劳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铁路、水运相对于公路运输能耗低、占地少、效率高,应重点予以开展。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稳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大统筹城乡开展力度,推动城乡之间在开展规划、产业开展、根底设施、公共效劳、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形成一体化新格局。建立和标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把种田能手吸引和留在农村,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快向二、三
13、产业转移。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抓紧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扶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开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物质资源消耗的大幅增长为支撑的,付出了较大代价。这样的增长格局是难以长期保持下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一些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污染低的建设工程,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核电、精密设备、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方面的工
14、程,虽然为经济开展所急需,我们也有充足的资金,但是由于缺乏技术而干不了,大量资金只能涌向那些技术相对成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上。因此,只有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尽快拿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此为依托,形成一批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才能摆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为此,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开展规划纲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开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带
15、头增加研发投入,在集聚人才、技术研发、创立自主品牌方面走在前列。增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做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鼓励管理创新,通过改进和加强管理,节约资源,降低本钱,提高质量和效益。 五、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开展方式转变 实现经济开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开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调整需求结构,必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6、,综合运用方案、财政、金融等手段。要完善方案的政策导向功能,围绕提高居民消费率等目标,通过中长期开展规划与年度方案,制定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投资与消费政策、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等。要加强税收和预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功能,合理调整信贷结构,鼓励增加消费信贷,运用关税等手段调节进出口贸易,引导外资投向。要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各类调控杠杆要围绕宏观调控目标协同运作,适时适度,不断提高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把产业政策与行业规划、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价格等手段结合起来,以提高政策效果。开展第三产业,很大程度上要靠放宽政策,鼓励群众创业。通过创业者的创造性劳动,满足各方面对效劳的需求,并创造新的需求。这就需要制定各种鼓励全社会创业的政策。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央已连续5年发了5个一号文件,突出了以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农村经济开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