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脑血管综述.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0152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脑血管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脑血管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脑血管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脑血管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脑血管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心脑血管综述摘 要:心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原因 心脑血管症状 心脑血管饮食注意 辩证施治发病率高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四高一多”的特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死亡率高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

2、幸存下来的患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复发率高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服用可靠药物长期防治脑中风的患者与停药的患者相比,复发率要降低80%以上,死亡率降低90%以上。长期用药超过三年以上的患者80%以上无复发危险,极少数轻复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主要原因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就是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造成的,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

3、因此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它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次要原因再者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哪些症状心血管疾病,

4、如冠心病的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胸闷、心悸不宁、心慌气短;心率不齐;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

5、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心脑血管饮食注意事项荤素菜合理搭配以新鲜蔬菜为主膳食中的动物油、肥肉和一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猪脑、猪肝、皮蛋、鱼子、蟹黄、鱿鱼、奶油等,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多量摄入会导致血胆固醇增加,促使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而植物性油脂含有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胆固醇、预防冠心病的作用。有数据提示,通过严格控制饮食中动物脂肪的摄入总量,降低饱和脂肪比例,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成分,可使血清胆固醇降低约10%,甘油三脂降低30%。少吃多餐控制好进食量人体的热量主要来源于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质多存在于动物类食物如瘦肉、鱼虾、禽类、蛋类、乳类等,植物性食品如豆类及豆制品中含量也很

6、高。脂肪多存在于食用油及肥肉中。碳水化合物多存在于谷类及根茎类蔬菜中。如放纵食欲,进食量超过了身体的热量需要,就会转化为脂肪积存体内,使人发胖,血脂增高,致生动脉硬化。中医格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是经常饱食,会损伤胃肠功能,导致胃肠病的发生。还应看到,长期的饮食过量,体内的脂肪过剩,会使血脂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要根据体重的不同,控制进食量。超体重者一定要减低热量。据推算,50克富强面粉或大米可产生热量175千卡,如果每天食用0.4千克,则可产生热量1400千卡,再加上适量的肉食、豆类制豆、蔬菜等副食,差不多够一天的热量。预防心脑血管的四要和四不要血压要保持稳定。每天最好早晚测量

7、血压两次,如果血压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调整治疗药物。 精神要放松。不管遇到开心的事或是悲伤的事,都要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体育锻炼要适度。运动量不宜过大,额头上微微出汗就应立即停止。饮食要科学合理。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控制机体血液黏稠度,防止形成血栓。不要搬抬过重的物品。在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深呼吸,是诱发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不要用过烫的水洗澡。水温太高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造成心肌缺血。不要感冒。及时添加衣物外,晚上睡觉要关好窗户,不要让外界冷空气吹进室内。不要盲目急救。一旦心梗,要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摇晃病人。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施治1. 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病是现代医学的宏观定

8、位诊断,包括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两大部分,分属心内科和神经内科诊治。此类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危害人体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各国医务工作者为攻克此类疾病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在心脑血管病诊治方面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笔者在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对心脑血管病的诊治,应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证,分别采取气血同治、痰瘀同治、心脑同治或气血痰瘀同治等方法,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可喜疗效。2. 气血同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禀受大自然之清气而生存。机体要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不断调节,保持着与其相应的阴阳平衡,而气和血则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9、基础。气血相合、融灌周身、机体强壮调和则不受外邪侵袭。所以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面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常情况下,血载气而营运脉中,气推血而达四肢百骸。反之,机体如遭受外邪侵袭或情志、饮食劳倦等内伤,导致气血运动失常,则会引起一系列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病机是气血失调、供血障碍。现代医学表明:人体内心脏和大脑受血量最大,心脏是机体循环系统的泵站,自身需血量占整个心排血量的5%。脑是人体神经中枢,脑的重量虽然只有人体体重23%,但它的供血最却占全身供血量的20%。由此可见,气血在人体心脑的生理

10、需求中是至关重要的。气血失调,如:气滞、气逆、气闭、气虚、气陷、气脱、血虚、血瘀等均能导致心脑供血障碍。因而,供血障碍则是心脑血管病变的关键所在。气血失调是供血障碍之根源,正所谓气不足则血运迟缓,故心脑血管病的治疗首先当调理气血,采用气血同治。3. 痰和瘀是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在某些心脑血管病中往往痰瘀同病,如现代医学的脑血栓、高血脂症。中医所说的眩晕、中风等,这些病的主要病机是痰阻血凝,而根源则是无形之痰在作祟。从生理上讲,中医认为痰来自津,瘀为血凝,津亦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津血同源。元代朱丹溪曾提出:“痰夹瘀遂成窠囊。”可见,痰与血瘀有相关的内在联系,即痰

11、瘀同源。在致病因子作用下,机体气血失调,如伤及脾胃时致脾气虚损,脾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之既成,可成为新的致病因子,阻于血脉,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瘀。明方贤奇效良方认为:“气塞不通,血壅不流,凝血蕴里,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痰”。清唐容川血证论云:“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气壅即水壅,水壅即为痰。”由此所悟,痰和瘀之间又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现代医学之高脂血症、脑梗塞、冠心病等部分心脑血管病,其主要病机是痰瘀同病。当人体长期饮食膏梁厚味,滋腻油肉,血管内便会沉积粥状物,尤以冠状血管为甚,致管腔狭窄,血运受阻。其次,脾胃长期负荷加重,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积聚,寒从中生,寒湿凝聚

12、成痰,痰阻血道致血运障碍,痰瘀同病,气血失调,心脑供血不足,则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显然,治疗此类疾病,理当痰瘀同治,临床上以祛痰通窍、化瘀通络为治,疗效满意。4. 气血痰瘀同治现代医学将心脑分属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治疗上更是分别诊治,各不相干。而中医认为,心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联系,历代名医对心脑的阐述均说明了这一点。心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所舍也。”张介宾在类经中曰:“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主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使也。”而对于脑的生理,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 灵枢海论又曰:“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汪昂在本草备要曰“人有记性,皆在脑中”。古代医家一系列论述充分说明大脑是一个思维器官。那么,心脑之间就必然有微妙的联系。中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五脏,也充分说明了心脑之间有必然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