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色农民培训调查汇报 实践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现阶段农民就业和保障问题是最大的难题,这两个难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群体庞大、长期欠账、社会转型等现实都告诉我们,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大胆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民教育培训开展道路。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开展的目标思路 回忆总结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开展历程,查找在体制机制、教学改革、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现实状况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将对粮食安全、农民致富增收,以及城乡统筹产生严重影响,“谁来种地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农民素质问题已经成为“
2、三农问题的短板,迫切需要理清开展思路,明确开展目标。 一是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民不再是身份、称呼,而是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农业不仅仅是维持生计,而是发家致富的行当,我们要切实从认识上实现从传统身份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的转变,必须要把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相结合,与惠农政策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等准入制度挂钩,使农民能够实现稳定就业、公平保障,成为有尊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培养目标上看,要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开展能力为重点,主攻培养生产经营型、技能效劳型和农村开展带头人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特别是着力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
3、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为开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从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看,必须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劳产业为宗旨,以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要求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结合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特点的时间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心坎上。 二是强化政府主导,稳固公益性地位。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对“三化同步开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开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而深远。推动各级政府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抓第一生产力的思路,充分认识和稳固其公益
4、性地位,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和教育培训人才开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落实部署责任,成立专门指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助学政策等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各级农业部门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优先研究、优先安排、优先保证投入,作为考核工作成效的重要措施。 三是建立完善多渠道体系和多元化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衔接和联合,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构建从中央到地方
5、上下贯穿、层次清楚、多方参与、支持有力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同时,要下大力气创新工作机制,依托阳光工程、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粮食高产创立、全国农村推广示范县项目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建立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企业、单位、个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农业大学、农业科研院所与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的密切协作,形成“科研成果、实践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一条龙式的工作模式,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改革开展战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开展道路,必须实施以
6、下三项战略: 一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开展战略。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出发的教育,具有面向人人、多层次进行、效劳区域开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优势,特别是教育对象不仅仅需要知识、技能,同时需要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提高整体素质。职业教育必须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开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开展需要。农民教育培训是最根底的职业教育,必须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进行改革,把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特别是改革四个模式,实现教育与培训并重,走出一条中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新体系。即:改革办学模式,
7、推动教育与产业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改革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改革教育模式,推行送教下乡、案例教育、技能打包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推行以能力和实践为本位、多方参与的评价模式。 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并重的开展战略。人才成长具有两个最根本的规律:一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效应;二是不断实践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两者缺一不可。对被培养者来说,重要的是自我学习、不断学习和创新学习,对培养者来说,重要的是启发教学、分类教学和实践教学。当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堪忧、后继乏人,急需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水
8、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和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在满足农民现实需求、咨询答疑、培养实用技能的同时,一定要从培养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心理文化适应能力、综合开展能力的高度出发,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教育培训中,要正确处理全面开展和一技之长的关系,正确处理农民群体和个体的关系,正确处理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科学合理设置内容和课程,创新培养方式。特别是要重视分类教育培训,分类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生产技能加文化根底的学历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时事政策、文化、卫生、科普常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 三是尊重要素资源整合规律,坚持现代远程教育与实
9、践教学并重的开展战略。要素和资源只有有效集聚利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中国农民教育培训最大的特点是面广、量大,必须利用多种手段、整合多种资源、发挥各类要素的作用,这就必须将现代远程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是充分利用播送电视网络等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知识和技能传播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空间,特别是将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与远程教育紧密结合,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农广校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的体系优势,把教育培训送到基层,办到企业,办到合作社,特别是要针对农民学习特点,高度重视实训教学,在生产过程、流通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实
10、效性。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开展的推进措施 目前,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许多支持政策和投入,但是,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传统轻创新、重项目轻制度建设、重声势轻实效,今后应重点建立和完善体系和机制,全面提升教育培训能力。能力建设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上下工夫。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乡村、办到合作社、办到企业。建设一批送教下乡示范村,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采用工学结合、农学交替、分段学习、半农半读等方式,方便农民完成学业。加强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建设,改革农民教育培训评价制度。 二是要在资源整合创新上下工夫。倡导各级农广校共同参与开发文字教材
11、、音像教学节目和计算机课件,集中体系智慧,开发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倡导区域性教学媒体资源共同开发,利益共享,加强区域性教学媒体资源建设和综合利用;建立优秀教学媒体资源评优制度,促进各种教学媒体资源质量不断提升。利用中国农村远程小编、“农广在线等网络平台,建立网上课堂,为各级农广校开展网络教学提供支持。 三是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工夫。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分层次、分步骤对各级校长、教学管理人员、辅导教师实施轮训。以提升教学能力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升教学标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核心,打造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推行导师制度,使教师
12、成为学员生产实践的师傅。开展教学能手评选和优秀课件评比,鼓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强化能力。 四是要在根底能力与条件建设上下工夫。重点开展“三个创立。开展标准化县级农广校建设,强化根底设施,充实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创立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学校。依托区域产业特色鲜明、办学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农广校,创立特色现代农业培训基地;依托各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创立教学实训基地。 五是要在制度与机制构建上下工夫。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完善送教下乡和半农半读的各项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实现农民中等专业教育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二
13、是建立新型绿色证书制度,使培养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更适应现代农业开展和农民实际需求;三是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有效衔接,全面推行农民职业教育“双证制。同时,强化机制创新,推进“五个结合: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专业设置、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场所等与农业生产需求、成果转化紧密结合,成为联结科研和生产的纽带。二是推进农广校与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实行错位开展、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建立农教结合工作机制。三是推进远程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既重视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又注重对学员实践技能的培养。四是推进农广校开展与城市职教结合,实现农广校与城市职业学校、用工企业在联合招生、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长期、稳定合作,建立农广校教育与城市职教合作开展机制。五是推进国内外教育培训结合,建立广泛的合作交流机制,扩大中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影响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中国农民教育培训开展道路理论研究,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开展道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