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给侧改革三个得分要点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三个指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实现优质高效的教育供给对提高劳动力素质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效劳输出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教育供给质量的上下关系到能否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开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完成教育过程后成为劳动力,那么教育供给就是劳动力的供给,它的好坏关系到未来劳动力要素的优劣。现阶段公众的教育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但教育供给存在着单 一、僵化的现象,缺乏个性化和吸引力。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教育领域
2、的供给侧改革显得尤为紧迫。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实现均衡化 目前,根底教育缺乏有效供给的现象依然很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一些特殊群体比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根底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迁移到了城市,很难享受到流出地的教育资源,但在流入地城市的教育资源供给中也没有得到安排,导致他们只能就读于民办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种教育供给方式是低效率的,也不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民工子女能否公平有效地享受到城市的根底教育资源,是社会开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再者,优质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内部的教育需求,导致出现了类似“天价
3、学区房事件,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早把孩子送到国外求学,留学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无论是“择校热还是“留学热,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有效供给长期缺乏,像“规定学区房面积之类的“需求侧措施已经很难到达改革的预期效果。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从供给端去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让根底教育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标准化配置,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根底教育的专项资金,同时放宽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力扶持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供给端,鼓励其从硬件到软件都能赶上甚至超过公办学校,并提供高品质的面向国内的国际化教育,从而从根源上解决教育有效供给缺乏、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实现精准化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培
4、育出优质的劳动力,但这需要教育供给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就目前来看,教育供给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比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农业转移人口不仅是未来结构性改革中劳动力要素的重要来源,也是去除城市房地产库存的生力军,但如何让农民在城市扎根,在城市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关键在于使他们通过职业教育实现稳定的就业,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权益。再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化解产能过剩,这些产能过剩企业在被淘汰的过程中面临职工安置问题,但由于职业技能受限,这一群体的再就业渠道受阻,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而数以亿计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即将到来的大批待安置工人却不能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变
5、为优质劳动力,针对这两个群体的教育供给无论是从制度设计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都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结构进行优化,可以考虑由职业教育学校在落后产能的工业园区、进城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地方以及待安置分流下岗人员的企业开设集中教学点,采用夜校、周末课堂等灵活弹性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在专业设置上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向这些人员提供精准的教育效劳。这样既能够盘活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能够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和产能过剩企业的待安置工人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实现个性化 每个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开展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可塑的、个性化的过程。现阶段,从根底教育到高等教育在供给结构上都存在着千篇一
6、律的现象,在培养方式、课程安排、学科设置、结果评估等多个供给面都存在着创新缺乏的问题,没有充分关注到受教育者开展的个性化需求。比方,现有学校在课程的供给安排上仍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开展的需求;现阶段“以分数论输赢的高考制度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学生个性化开展的结果,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必须尽快有所改变。因此,有必要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及招生录取等方面加快形成丰富多元的供给结构,使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都有发挥和被发现才能的空间,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放宽办学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和多元主体进入教育供给端,解除民间力量在占地、校舍等硬件方面的制度约束,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课程,在学分制的根底上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开展,真正实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