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02492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体谅德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创立。研究体谅德育模式必须追溯其文化起源。英国的宗教传统、利他主义及理性精神均对体谅德育模式的形成和开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体谅德育模式,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关键词:体谅德育模式;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23)023-000-02一、体谅德育模式的根本理论体谅德育模式,与强调理性和判断的德育模式相区别。体谅式德育主张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情感体会,注重体谅他人。因而,体谅式德育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强调利用真实的社会情景,发挥其

2、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体谅式德育模式的根本理论观点包括:1.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麦克费尔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于人际关系中坦率、互惠和关心等处事原那么的反映相当积极。因而得出结论:人类的根本需要是与人友好相处,爱与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所以,体谅德育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再教育中重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性的、严肃的道德说教。2.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关心和体谅他人麦克费尔认为,关心和体谅人的本性是道德的根底和核心,他说:“为别人而活,是回报性和有动力的,而且从真正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一个有道德的人,才会懂得如何换位思考,将

3、心比心,觉察别人的感受,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因而,道德教育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并在其中找到快乐和乐趣。3.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形成麦克费尔认为,德育应当摒弃说教和权威主义,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讨论、角色扮演、对话和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青少年一方面需要他人的体谅和关心,另一方面也有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需要。4.注重道德感染力和典范作用品德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的,而非有他人直接教来的。麦克费尔认为“向典范学习是个体自然开展的根底;观察学习和社会模范是年轻人获得关心和体谅他人的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典范教育是一种形式,甚至是教育的最高形式。麦克费尔提出不应以过于理

4、性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理性化的教育方式容易损害人们最初的情感状态。因此,他提出要重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典范作用。二、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1.宗教传统英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时传到英国的基督教文明。英国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使得西方道德教育的传统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传统的文化力量对于道德教育的影响不容无视。基督教仁慈主义及博爱主义的根本思想是道德教育之依据,基督教所宣扬的善恶原那么,道德诫命与准那么是道德教育的衡量标准。因此,人们的信仰追求与行为标准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深刻。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体谅德育模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注重爱与被爱的情感体验。体谅,那么是体会和谅解,

5、是一种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人情感并谅解他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需要有仁慈及博大的胸襟,这是也一种道德品性的表达。这种道德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督教传统所宣扬的忍耐、节制、博爱、仁慈等思想的影响,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加以强化,形成自觉的道德认同,并升华为人的精神信仰。“博爱、“谅解成为连结英国宗教传统及体谅德育模式的两大精神理念。2.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众多伦理学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日益爆发出来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利他主义。利他主义认为,行为是否为善,其判断标准并不是行为者自身的利益,而是公众的利益。只有当个人的品格和行

6、为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时,才可能称得上是道德的善。人既要有自爱、利己的本性,也要有仁爱、利他的本性。道德就根源于这种仁爱、利他的本性。体谅德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人。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意识,培养自己在社会关系相处中形成一种个人风格。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到别人的意见,觉察别人的感受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个人道德品格的表达。这种道德品格在价值层面上可追溯于利他主义思想的影响与熏陶。利他主义反对利用权威和理性化的方式来解释道德,而应当是通过人性本身的情感来体验和领悟道德,而且这种情感体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体谅之

7、上的。体谅德育相关理论,如: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角色尝试、反对高度理性化教育方法等都与利他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因此,利他主义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理念是体谅德育模式的思想依据。3.理性精神在英国的道德领域,理性原那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原那么。英国的理性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不迷信教条。中世纪时期,为了打破封建神学对人心的束缚,“理性与宗教教义相对抗,认为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判断标准是实际经验而非教条,从而确立一切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体谅德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道德教育课程确实立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根底之上。道德品质并非通过教条式地灌输理论知识而教成的,而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展教育。这种德育模式也是受到人本主义思想尤其是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影响,认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是以学生真是的情感需要为根底的,只要以此作为出发点,道德教育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英国理性精神所提倡的立足实际、反对教条、突破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体谅德育模式确实立具有启发意义。因而,教育者发挥“理性精神是实现体谅德育模式之关注学生实际需要理论观点的思想支撑。三、体谅德育模式的价值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