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管理根本知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着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是以学校作为管理对象的活动,其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以及方式都要受它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社会的需要以及本身功能上的特点去管理学校。因此学校管理会有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区别,同时也会和其他领域的管理有区别。 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根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
2、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教职员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根据组织原理和工作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校的管理机构一般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教育、教学组织设教研室、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保持内部和谐、稳定和步调一致所必需的行为标准、规定。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学校决策、方案、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的必要保证。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 二、沟通是
3、学校管理的根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方案、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应当是这样的:当发送者产生传递信息的需要时,他必须首先确定信息的内容,即确定自己的思想;然后对思想进行编码,即根据所选择的传递媒介要求,把思想转换成言语、文字或其他信号;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传递通道,由信息载体(声频、视频、光电信号、公文信函、人员等等)
4、将其发送到接收者;接收者感知到信息的到达,并对之进行解码和领会;最后,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又反传给发送者,亦即发送者得到了对他所传递的信息的反响,这就是反响。只有当接收者得到并理解了信息的内容时,沟通才算实现。只要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遇到 干扰,使信息传递受阻或造成过失,就算不上沟通。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到达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沟通把信息载向学校系统的上下左右,使学校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系统。 2.控制 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学校的机构系统实际上
5、就是正式的沟通渠道,上级的指令通过它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它层层上报,学校通过这一机构系统可以到达有效的控制。 3.鼓励 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鼓励的工具。及时的工作领导,对工作绩效的评估的肯定,奖励出色的行为,对下属提供培训深造的时机等,这些沟通方式都是为了到达鼓励的目的。 4.情感交流 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情感,交换对于学校内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下行沟通是学校组织
6、机构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审批、拒绝、批复、批转等;上行沟通是学校组织机构自下而上的请示、汇报、申请、建议、请求、申诉等;平行沟通是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斜向沟通是不同级别机构之间的联络、协调。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非正式沟通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类沟通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说可以作为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缓解组织内部出现的某些紧张关系,并作为试探性的信息发布和收集反响的渠道。但是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无视的,比方信息的误传、误导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所引起的误会
7、和是非争端,还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类渠道散布谣言等,都会对学校管理产生或大或小的消蚀作用。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行为主体的学识、经验常常会影响和制约信息编码、译码的准确度,如文件起草的水平常因学识和经验的不同而有上下之别;同一信息对不同的接收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意义,如对同一个管理要求,有人会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有人那么会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主体的知觉选择性那么会对沟通的质量起直接的作用,因为人们往往是以自己的信念、态
8、度、价值观为标尺来筛选信息,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期望的信息,无视甚至拒绝那些不熟悉、不喜欢的信息。如教师往往对商业信息不感兴趣,某些领导对下边的批评性信息经常会无视或者排斥,这就是知觉选择性的表现。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如管理中时有出现的“文山会海,本意是要传递信息,加强沟通,但因信息量过大,结果适得其反,阻碍了信息传递,影响了沟通的质量。又如一个教师如果面对上百个要求辅导的学生,那么他的沟通能力再强恐怕也难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
9、(如电讯、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在使用时有可能出现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如有些语词的表达会出现歧义,有些专业术语、符号对行外人来说陌生难解,都会造成沟通上的问题。此外,沟通的中间环节过多也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丧失或变形。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双方对于信息沟通都应抱积极态度,排除各种人为的障碍。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发送者应使用准确、简要、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使对方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所要沟通的内容。 3.选择最正确沟通媒体。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场合,
10、区别使用不同传递手段,以求最正确效果。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沟通渠道,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干扰,如先口头通报,然后再追加书面文件。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发送要及时、适时,发晚了有可能贻误时机,发得不适时有可能降低信息的效果。 5.重视对信息的反响。发送者发出信息后应及时了解对信息的反响,通 过反响确定信息传递的效果。如果反响说明信息接受有误,应作适当调整并重新开始沟通过程,如果反响结果良好,那么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个沟通过程。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上下、工作效益的好
11、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根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到达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
12、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根底,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上下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学校内质优化模
13、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缺乏。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局部。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 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根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
14、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开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根本内容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管理的根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提高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和标准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小学应成立思想品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和少先队组织,分析研究思想品德教育
15、工作的形势和问题,统一布置、统一指挥、协调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德育工作,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做好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小学应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制定德育标准,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应按照小学生守那么和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规章制度,如小学生一日生活常规课堂常规保护公物规那么班队活动制度三好生表彰方法等。应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评比。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创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2.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根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 教学工作管理应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的培养目标,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 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清楚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以至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