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流行病学基础知识点全一、绪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扩大到目前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概念,即“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均处于完好状态,而不是无病或虚弱”相一致。流行病学的任务:包括研究疾病或健康的人群分布、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的自然史研究、疾病监测、疾病的控制对策制定和疾病控制效果评价。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
2、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和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以观察法最为重要。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态,即从研究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分布开始,始终关注群体的问题)、对比的特征(比较式流行病学方法的核心,通过对比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差异,从中发现疾病的原因或线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流行病学研究中多使用相对数,即使用频率指标来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发生或死亡情况。使用概率论的观点来分析疾病或健康问题。依据数理统计学的原则来决定样本量的大小和解释结果。)、社会医学的特征(疾病的发生不仅与个体和内环境有关
3、,还与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流行病学在研究疾病或健康问题时是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生活状况来加以考虑的)、预防为主的特征(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预防为主是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和坚持的方针)和发展的特征(流行病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学科定义、任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其他学科的进展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否修改已经制定的预防对策。疾病在人群中的自然发生、发展规律称为人群疾病自然史。流行病学除与生物医学学科有关外,还与生态学、气
4、象学、地理学、动物学、社会科学等有关。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包括疾病的流行现象;疾病的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集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的生态学;病因论,疾病的多因多果学说;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防治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宏观与微观并举;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并举;人群健康研究提上日程;发展应急流行病学;重视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强化流行病学在循证浪潮中的作用。二、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即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存在和发生的情况,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
5、和基础。疾病的分布是一个经常变化的动态过程,研究疾病分布是掌握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同时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为合理制定疾病的防治、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两种,一为横断面分析,二为出生队列分析。横断面分析: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可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一组称为出生队列,可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死亡情况。这种方法可明确看到致病因素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
6、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意义较大。描述疾病的时间分布时常用到下面的术语: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又称暴发或时点流行。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突然增多,称为暴发。这里所说的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季节性:指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呈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周期性: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长期趋势(长期变动):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疾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预后等疾病特点发生显著变化。地区聚集性:疾病的地区聚集性是指患病或死亡频率高于周围地区或高于平时的情况。地方病:由于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7、使得该地区人群经常发生某些疾病,这些疾病成为地方性疾病,也称地方病。包括与当地生物学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以及与当地水土中微量元素分布关系密切的疾病。地方性:是指某些疾病经常地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可分为自然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两类。自然地方性疾病:一是有些传染性疾病其传播媒介只在一定地区存在,而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如血吸虫病、疟疾;二是有些非传染性疾病,受当地自然环境中某元素多寡的影响而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如大骨节病、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有些传染病在当地自然界中存在和循环着,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甚至造成人间流行,如鼠疫、森林脑炎。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
8、分布进行研究,来探讨病因。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来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疾病的人群分布主要考虑的人群特征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或婚姻状况。疾病的年龄分布则出现差异主要与人群免疫水平状况、危险因子暴露的机会和预防接种开展的情况等因素有关。疾病性别差异可能与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不同、男女的解剖生理和内分泌代谢差异和职业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表示疾病时间分布特征时主要的分类有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移民流行病学的原理:是一个综合描述的典型。移民是指由原来居住地区
9、迁移到其他地区,包括国外或或内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现象。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来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常用于肿瘤、慢性病和某些遗传病的研究。移民流行病学研究应遵循下面的原则:(1)如果主要是环境因素引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别,则移民中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原居地人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与移居地当地居民人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接近。(2)如果是遗传因素主要对发病率及死亡率起作用,则移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同于移居地,而与原居地人群的频率相同。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由
10、于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得该地区人群经常发生某些疾病,这些疾病称为地方性疾病,也称地方病。包括与当地生物学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及与当地水土中微量元素分布关系密切的疾病。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1)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发病率均高;(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3)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4)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5)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符合上述标准的条数越多,说明该病与该地区的有关致病因素越密切。疾病分布中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两性
11、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等生物性因素的差异;从事危险性大的职业的机会大小不同;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1)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2)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3)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4)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周期的间隔长短取决于:(1)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2)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3)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疾病分布中出现长期变异的原因是:(1)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2)抗原型别的差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抗体免疫状况的改变;(3)诊治条件和能力的
12、改变;(4)登记报告制度是否完善;(5)疾病诊断状况及分类标准的变化;(6)人口学资料的变化。流动人口对疾病分布分影响:流行人口对疾病的暴风流行起到加剧的作用。影响在于:(1)是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高危人群;(2)是疫区与非疫区传染病的传播纽带;(3)对传播性传播疾病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4)给儿童计划免疫的落实增加难度。所以流动人口为疾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频率:是某时间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它的分子是某时间发生的例数,分母是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频率=某件事情发生的实际例数/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概率:是衡量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尺度,数值在0与1之
13、间。P=A+/A+A-相对比:简称为比,是指两事物相对比较,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分子和分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互相不重叠或包含的量。分子和分母本身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率、比例或比。R=A/B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构成中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分子分母单位相同,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故常称百分比。P=Ai/Ai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某病发病率=一定时期内该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该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平均人口数K发病密度:若整个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其间观察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变动,因迁移、死于非研究疾病、退出等造成
14、观察人数减少。此时,不能以稳定的观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率,而代之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率。这样计算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为发病密度。罹患率:也是测量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其计算、性质与发病率相同。与其区别在于,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为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数占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例。患病率按调查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感染率: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是指在某种感染性疾病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所占的比率。感染
15、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调查时受检人数K续发率:一个家庭、集体单位或宿舍等小单位内发生传染病是,在第一例病例发生后,一定观察期内该单位(可以是多个单位的集合)易感接触者中该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单位中第一例病例称为“原发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率的分子、分母内。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一定观察期内该单位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称为续发病例。续发率=一定观察期内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死亡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总死亡人数/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K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病死率
16、:表示一定期间内,某病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某病病死率=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人数100%生存率:是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能活到某时点的生存概率,一般以年为单位,有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等。n年生存率=活满n年的人数/随访满n年的人数100%累计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人数占某确定人群中的比例。表示的是某一人群一定时期内死于某种疾病的概率,计算时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死亡人数为分子。超额死亡率:是暴露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标准化死亡比: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作为对照组计算出来的比值,是一个率的替代指标。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中中呈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一般与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