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庆祝祖国60华诞建国周年感想:变迁的足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健身强体、一试身手要穿运动鞋,上班公务要穿名贵的皮鞋,休闲度假要穿休闲鞋,派对约会要穿情侣鞋,爱美、懂美女士衣不厌新、鞋不厌贵,自然要穿时尚新潮的各类马靴和以至于有点另类的尖头鞋、松糕鞋等鞋子。物质的富有、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拥有它们是自然而然、随心所欲的事。就是孩子,也会拥有众多品牌、功能和价格不一的鞋子。可是当年,对乡亲们来说,能拥有一双结实、舒适和美观的鞋子,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举手投足、脚下无鞋穷半截,两句家乡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俗话,道出了多少辛酸,多少苦涩,多少无奈,还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
2、心灵深处。 60年前,位于皖西北的家乡,是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地方,有水旱汤(汤恩伯部驻扎)蝗,苦甲四方之说。兵连祸结、灾害频繁,乡亲们能穿上布鞋、棉鞋的是少之又少,最多、最常见的是草鞋,赤脚下田、务工务农的比比皆是。大家忍饥挨饿、苦不堪言,盼望着有着一日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雄鸡一唱天下白,建国后,家乡彻底结束了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生活,穿上了布鞋的乡亲们,可快乐了。但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加上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分配模式,贫穷、落后是乡亲们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长期以来,大家穿得最多的是布鞋,帆布面、橡胶底的胶鞋开始出现,村里参军入伍退役返回的人才有的解放鞋,既时
3、髦,又结实耐用,成了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至于皮鞋大家只是在电影中见过,就是公社书记XX县区里的领导到村里来,穿得最多也是布鞋,只不过比村民布料是质量好、较厚的灯芯绒,比较干净、没有补丁罢了。那时候,村里小伙子相亲,为了体面,往往到退伍军人家里借用胶鞋充当一下门面,甚至闹出了三个小伙子同借一双胶鞋的笑话。因为购置布料需要布票,孩子多、负担重的家庭还要不辞辛苦地用上辈人传下的手艺做成家织布。来之不易,自然珍惜,它们往往要经过新三年、旧三年、补缀缀补又三年之后,又被细心地裁成布条,纳成鞋底。不经意一觉醒来,夜已经很深了,睡眼朦胧的我只见妈妈和村里大婶们还围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长长的线儿跟着
4、针儿跳跃,暖流跟着针眼流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我在耳闻目睹、感同身受到唐诗魅力与韵味地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的辛酸。妈妈一边纳鞋底,一边喃喃地对我说:孩子,以后走路要小心,不要再踢石子、踩泥水了,你看,做一双鞋子多不容易啊。到了下雨天,我和大多数小伙伴没有雨靴,只好打赤脚在泥泞的道路上奔跑,到学校后才匆匆忙忙找点水坑洗洗脚,穿上鞋子进教室。要不是不巧,碰到路上有个玻璃碴、钉刺等锋利之物,脚上淌血事小,要是感染发炎,对缺医少药的我们来说,可是一件要命的事。为了让我们远离伤害,大人们要么给我们送点东西吃,要么背我们到校园,现在一下雨,我
5、的脚还有点条件反射似的有点疼,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似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吹绿了家乡的沟沟坎坎、田边地角,更吹响了家乡人们脱贫致富、治愚治穷的号角。乡亲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大力开展传统农业的同时,还依靠科技进步开展植桑养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我们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山羊村、黄牛村和蔬菜专业村,绿色蔬菜和肉食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庄户人家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收入一天比天好,乡亲们的心情和笑脸也糖上加蜜。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下有鞋,走路稳当,眼前亮堂,小伙子不仅不再为相亲娶媳妇没有漂亮鞋子发愁了,还讲究起了款式和样式,讲究起了搭配和场合。大河有水小河满,我们脚下的布鞋渐渐有点失宠了,xx产的飞跃、回力胶底运动鞋、步云旅游鞋占了上风。就拿雨鞋来说吧,下大雨时,就穿深筒的雨靴,雨小时,妈妈怕我焐脚就给我准备浅腰的雨鞋。记得刚有一双自己专有的雨鞋后,我把鞋子放在床头前,夜里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一听到外面有风声就往外跑,直到看到满天星斗才一百个不乐意地回到家。终于有一天下了雨,我就像快乐的燕子穿进雨幕,跑上了公路,专找有水坑的地方和小伙伴们比赛谁跑得快乐、溅起的水花高。大人们都笑出了眼泪:孩子是大人的心头肉,孩子快乐大人能不快乐吗。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