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大拙至美》读后感.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04532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大拙至美》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3年《大拙至美》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3年《大拙至美》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3年《大拙至美》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3年《大拙至美》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2023年《大拙至美》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拙至美读后感 罗培清 忙里偷闲读完了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感觉自己日渐枯萎的领悟力、审美力突然间原地满血复活,仿佛对建筑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学科有了深入了解。虽然这种了解只是一种浅薄的、自以为是的理解,但是阅读过程中那种无缝对接的融入感、深以为然的认同感,还是显得十分难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是梁思成先生把中国建筑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二是其所用的文字很流畅、很直观;三是其建筑思想很超前、很有远见,即使在今天依然适用。 读此书的第一个感受,好似是在直接浏览梁思成先生的人生历程。通过他自己的学术文章和林洙女士的回忆片段,详细讲述了他研究中国建筑的艰辛历程,描绘了他关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

2、理想架构,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的建筑思想、艺术思维。梁思成先生关于建筑、艺术的观点是十分鲜明的,带有一种建筑学家的耿直和率真,不管是夹杂在建筑专业用语中的价值判断,还是在给朱德等领导人书信中的片言只语,讲得都很透彻、很直白,带有强烈的冲击力、感染力,直入人心。 读此书的第二个感受,仿佛是穿越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课堂,静静聆听梁思成先生的生动授课。书中所用的文字给人一种娓娓道来、谆谆教诲的感觉,立体、形象,这可能与他作为建筑教育学家有直接关系。梁先生善于用信手拈来的鲜活例子阐释深邃哲理,不管是水彩课上拿罐子和盘子来比喻谦 1虚对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还是拿胖妇人旗袍上的“孔雀开屏图案

3、来比喻建筑装饰的恰当性,都非常通俗易懂。他在解释建筑学抽象理念时,往往用比喻的手法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他把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比作“文法,把斗、拱等建筑构件比作“词汇,让人易于理解;把城市比作有经络、脉搏、肌理的人体,把城市的开展比作人成长的过程,从而告诉我们城市不仅会像小孩一样得伤风感冒,而且不科学对待还会像大人一样得动脉硬化、高血压。“我所惟一可以奉献给祖国的只有我的知识。所以我毫无保存地把我的全部知识献给新中国未来的主人:我的学生。梁先生不但有“深藏在陶罐里的渊博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读此书的第三个感受,就是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

4、流传隽远、历久弥新。梁思成先生的建筑思想和城市规划理念,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他勉励学生要“带着时代的艺术特点、感受着历史的步伐去学建筑、去创造建筑,他自己也是如此。在对古都北京的保护问题上,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从整体上对老北京进行保护,这是卓有远见的。虽然他们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北京古老的城门楼、牌楼、城墙被拆毁了,那个经典的北京旧城消失了,但是在梁思成与北京副市长吴晗的据理力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的风骨。被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之一的谢泳,2001年曾写过一篇梁思成百年祭,结尾处写道:“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我想,这也算

5、是对梁先生的最正确褒奖和致敬了吧。 第二篇。至拙至美日本陶艺“现在,人们每每谈及陶艺之美时,注意力焦点总是集中在“造型美、“装饰美、“材质美、“釉色美等方面。那么,这些华美的“工艺美术背后的创造状态是怎么样的呢。创造者们创造时的企盼、欢愉、沉思呢。像一阵阵风似地吹过大地、飘起过一缕缕尘埃而后不明不白地消失,单独留下一个“美的“工艺美术品供认评说而已吗。不知这是生活的悲哀,还是思想的悲哀.真正的陶艺家并非刻意追求这种美,他只是得到了美而已.陶艺是我用火烧了泥土,陶艺的意境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而不仅仅是用火烧了之后的泥土.庄子的庖丁解牛对陶艺的境界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庄子笔下的庖丁没有创造生命艺术品

6、,他只是宰牛。庖丁解牛,到达了高度自由的境界。他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并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工钱和奖赏,也不是 最后要说的便是关于陶艺美学的核心,作者在最后一篇用了两页来说这个问题,我觉得他还没有谈到位,应该还有很多可以写。陶艺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他并不能像书画、雕塑一般天马行空的任凭作者去创作,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关注与考虑自然赐予我们的关于土、关于火与水的多个方面。除了主观上对于美的渴求,他更多的是具有客观上自然的“物性。当代陶艺开展的与定位可能就是这些小问题,特别是作为瓷器母国的中国。关键还是在于对陶艺本身的领悟,我们真的做到了么。我们真的弄懂了陶瓷么。我觉得,再谈陶艺前我们最好先把这个问题

7、给搞懂才行。因为可以吃到牛肉,而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 日本通常的陶瓷定义与我国的有所不同,他们把把以土或石为原料经火烧成的器物总称为“烧物(烧物这个词我是第一次接触,我觉得很形象,火燎堯稀之物,令人眼前一亮)分类有土器一说,具体定义如下: 土器吸水性大,不透光,无釉。(国内称之为陶器。) 陶器有吸水性,不透光,有釉。(国内称之为原始青瓷。) 炻器无吸水性、不透光,无釉或有釉。(国内称之为.我编不下去了,按后两者应可以划分为紫砂以及硬陶类,但是这两者都应该有一些吸水性的。) 瓷器无吸水性,有透光,根本上有釉。(瓷器。) 文从日本陶艺的文化特征谈起,开展脉络与你慢慢道来。从早期的土器一直讲

8、到当代的陶艺,说到了“人间国宝政策,其实就和我国的文化遗产评选政策是一个理。骨瓷局部我是细看了,但是图片资料还是比较匮乏,读完还是觉得领悟不够,梳理如下: 1.2万年前,日本人烧制原始土器。 5世纪,中国轱辘成型和烧窑制陶技术经朝鲜传入日本,日本烧成质地坚硬的须惠器 8世纪,日本进入奈良时代,中国唐代制陶技术传入日本,日本烧成三彩器。8世纪后半叶,爱知县东部丘陵地带的猿投山窑第一次烧成高温灰釉陶器。 12世纪,中国宋代白瓷、青瓷、铁釉陶器对日本影响极大,濑户在传统灰釉陶器技术的根底上,增加了雕模、压模等装饰,烧制出独具特色的古濑户。濑户、常滑、越前、信乐、丹波、备前是当时主要的陶瓷产地,称为中

9、世纪六大古窑。 16世纪桃山时代,随着茶道的流行,与濑户相邻的东美浓,盛行烧制黄濑户、濑户黑、志野、织部等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陶和食器。 16世纪末从朝鲜到日本定居的陶工使九州地区的陶瓷产业迅速开展。 17世纪初,朝鲜人李参平定居日本,烧制出白瓷、青瓷、青花瓷。 17世纪中叶,有田陶工酒井田柿右卫门,以中国明末清初的釉上虹彩为范本,始创日本彩绘瓷器。 之后的当代陶艺我就通读略看了。 最开头第一篇就引了一段叶渭渠先生在日本文明里的话:“日本文明创造性的开展,坚持两个根本原那么:一是坚持外乡文明的主体作用;一是坚持多层次引进消化外来文明。可以说,在世界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如此热烈执着外

10、乡文明的传统,如此广泛摄取外来的文明;如此曲折和反复,又如此艺术地调适和保持两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文明体系。这一段就能很好的说明日本,且不仅仅是局限于陶艺方面的创作,这种中二精神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很多方面,作者同时补充道:比起创造文化,日本更善于理解和运用文化。 感触比较深的是有关日本陶艺美学的理念,包括佗茶、参禅。整本书给配日本瓷系列图乍一眼的感觉就是磕碜,相信看过的人都会不以为然,这些瓶瓶罐罐破瓦砾似的。粗糙的釉面,变型的胎骨,完全就不符合我们中国人审美。甚至其中有一局部的器物,可以说在中国,这几乎就属于不用出匣钵,直接就可以砸碎的残次品。可在日本,这些貌不惊人的陋砾却是

11、“人间国宝甚至是“重要文化财。这其中的差异就要从日本的陶艺美学理念谈起,与中国陶瓷技艺的精湛、高超相比照,日本陶艺追求了温馨、柔和的情调,而后千利休茶道的佗茶观那么进一步的提出了“佗和“寂的禅学审美。佗可是说就是人世的孤独,寂那么是宇宙空虚,如是理解,往深的开掘,那么禅学的美又有不均齐、脱俗、自然、简素、静寂、枯槁、幽玄等特点。 美,不一定就要整齐,就要亮洁,日系陶艺的美,是属于荒芜与枯淡的,是空灵的。 其实日本对于黑釉禅学的理解,与中国有着莫大的关联的。自唐始,茶艺输入日本,伴随着一系列的文化的学习,茶具盛极,日本国内兴起“唐物之风。之后佛法接连东渡,宋代中土吃茶修禅的素朴之风又改造了一次日

12、本的茶道,汉地从饮食到文化无不方方面面影响这个东瀛故土。素面青翠的釉色最能符合中国人传统儒教文化的审美,黑釉瓷器那么又最能体现出中国人的佛道精气,在北方一些寺庙里就出土过不少宋代的黑釉瓷器的碎片。当时,中原黑釉的审美已然确立,每个盏业已分出了上下,越是隐晦越有内涵的往往档次更高,通常是供奉给方丈或者禅头用。这些“次第与“规戒逐渐渗入了日本(最著名的莫过于日本的重要国宝,烧制于中国建窑的黑釉“曜变天目盏。其他的还有北方磁州系的油滴、兔毫与吉州窑的木叶盏等。这些茶盏,无不体现出一味深深的枯禅之意),从华贵到朴拙,大和民族一边汲取着周边国家的文化,自然又融汇衍生出了新的文化特征。佗茶便是这种文化特征

13、的代表,其倡导从世俗名誉和利益的价值观中解放出来。这种解脱精神,迎合了中世纪隐士们的草庵生活心理,因而得到隐士们高度评价和积极响应。后来,武野绍鸥、千利休的佗数茶,进一步从理论上使其精神性更加深化和洗练,并且与中原故土的陶艺审美越走越远。再后来千宗旦的禅茶录简洁地提出:“应该领悟其不自由,但无不自由之感,缺乏,但不生缺乏之念。更是加强了这种空灵,不均齐的美感。 这些禅学的美,在作为瓷器母国的中国,那么是逐渐的消失了。明废团茶,随之禅茶文化也跟着褪去,瓷器那么愈是往瑰丽上跑。商品化、注重装饰作用以及严格的官窑制度都限制瓷器对于自身一些方面的探索,这些都为日后被人所诟病“精细繁冗、“眼花嘹咂的乾嘉

14、瓷器埋下了伏笔。日本瓷器此时那么更多的注重于器物内在抒发的气韵,随着茶道的兴起,陶艺创作的形式以茶陶为中心而展开。茶道不仅作为精神文化,有时甚至还受到了政治与权力的追捧,华贵整洁的外表不再是他们的追求。在他们眼里,每一件器物都有自己独特无比的灵魂,绝不仰仗窑口之机械的通名,许多器物都有自己的铭字,诸如“五月雨、“暮峰、“炭烧等简单的让人容易产生联想的词眼。以字来“通达每一件名器不同的内在,是日本陶艺文化的一个特点。 这些是我最看重日本陶艺的地方,而后的染付(青花)、色绘(釉上彩)、染锦手(青花五彩)、金锦手(青花五彩加描金)那么又是追随陶瓷时尚界的老大哥,中国瓷器流行而来的品种,这里就不多笔墨

15、了。日本研究中国陶艺很深入,著作也很多,相比之下我天朝上邦关于日本陶瓷方面的著作实在太少了,作者这本书又出版于十几年前,幸而近日在同学那借的,两日酣畅猛读,甚是痛快。中间读到一那么陶艺工作者的故事令我感到,现摘出于大伙分享一下: “ 一个偶然的时机和神山清子相识。那是1993年4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友人今井繁夫陪我参观了信乐的许多工厂、博物馆、美术馆之后,返回住地途中,偶见路边一家宅院冒着烟,“正在烧窑,去看看,今井说着调转了车的方向。车停在了一个不太清洁的院子里。今井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一定要见见。一阵爽朗的笑声,神山清子从屋里出来,同我进行了一番日本式的应酬。初次见面的印象,她很象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胸前挂着一块小闹表,按时提醒主人去窑前观察火况。当时炉火正红,测温表显示1130c。她捡起红松柴,继续往窑里添加燃料,炉火将她的身影映得通红。她说:“火是我心中的一种精神,是我生命中的一口气。对我来说,火最重要,我最喜欢或。通过言谈我渐渐了解到,在这个院子里除了房子不是她自己盖的以外,都是她自己一人亲自建设的。建工厂,上山劈柴、取土挖泥、建窑、制釉、造型、烧制,自己制作陈列柜、自己办展览,卖作品以维持生活。神山清子的作品是传统的信乐烧陶器,具有浓厚的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