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按照科学开展观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需要,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的分割局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城乡就业水平,实现社会充分就业。 20x年、20x年年连续两年,我市政府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今年更列入人大唯一议案。这也是我局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20x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0000个,本地劳动力实现就业20220人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23000人次,培训20220人次。 对照目标,我们于年初召开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工
2、作会议,将x年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各工程标分解到各镇。各镇明确任务,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办公室,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台账,初步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结构和就业意愿。在各级重视、各方支持的有利气氛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起步较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成果喜人,上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x9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71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广阔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劳动素质,通过培训,上半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375人,完成年度方案的74%。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加强了宣传力度,
3、营造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良好气氛。落实各项奖励措施,扩大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给予奖励的覆盖面。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优先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当年新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人数占用人总数比例达2023%(原标准为30%)以上,用人单位可获得相应的奖励。二是建立以公共职介为龙头,各民办职介为补充的职业介绍网络,开放市职业介绍中心,发挥其公共职业介绍的主导作用,定期开办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本市农村劳动力,免费为其提供3次择业时机。三是在培训方面,我们把培训工作和提高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持去年就业前指导培训的根底上,今年工作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上,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择
4、业能力和创业水平。各地首先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当地比较热门的工种进行统计,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广阔群众对政府实施免费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政策得到理解和响应,另一方面,加大同各培训机构的联系,使他们积及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同时与单位加强联系,对他要需招用的人员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合格后直接输送到位,加大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总的来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成效也很明显。但从实施的情况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看,一是观念难转变。不少农民满足于温饱,陶醉于小富,恋土恋乡情结重。局部农村劳动力就业期望值过高,只愿意从事工作轻松、工
5、资待遇高的岗位。也有一局部农村女性青壮年,因家庭经济相对富裕而不愿就业。二是技能素质不适应。大局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质较差,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程序较高的一些工作岗位。三是弱势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农村劳动力中“4x0人员以及一些有病、残疾等弱势群体,包括一些大龄失地农民缺乏就业竞争力,转移较为困难,生活缺乏保障。四是外地民工进入我市就业加大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来自外省、外市一些欠兴旺地区的民工吃苦耐劳,对工资要求相对较低,挤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从企业层面看,近年来,工业企业逐步加快了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步伐,一些技术含量高、设备较为先进、开展较好
6、的企业难以招到适宜的劳动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外地工工资本钱低,相对容易管理,导致劳动力使用重外轻本。不少企业用工欠标准,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工资报酬低,局部企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成心漏缴或少交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金,以不正当的方式降低企业本钱。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业的积极性。从工作层面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效劳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镇两级劳动力市场虽有形成,但全市劳务和用工信息还未实现联网,难以掌握较为全面的岗位信息,劳动力培训还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各培训机构大多自成体系,专业设置雷同,缺乏办学特色,全市培训资源利用还不够集约
7、。少数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多,没有做到真抓实干。这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化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就难以加快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安民之道,富民之基,关系“两个率先,牵动农村稳定,必须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和制约,下阶段,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的力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家对这项工作认识的程度。一要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推出一批就业之星、创业之星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例和比照算账的方法,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在家千般
8、好、出门万事难和“固守三分地,安守天命等陈旧观念,克服怕苦、怕累、怕闯、怕受管束等思想顽疾,使他们明白勤劳才能增收,创业才会致富。二要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去做这项工作,决不能流于形式,消极应付,必须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真抓实干。三要营造全社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气氛。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播送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方针政策和典型事例,进一步加深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线
9、工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让全社会认识一线工人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要给予一线工人更多的自身开展时机,鼓励和引导企业推出首席技术工人聘任制、高级技工享受津贴等鼓励措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一线工人同样有开展时机,同样能干大事业的导向。 2.抓好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根底性工作。一要健全培训体系。以现有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技工学校等为主要阵地,以各种社会办学力量为补充,尽快构筑起适应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体系,各类培训机构和办学力量,要依托现有办学资源和条件,尽快办出特色,提高知名度
10、,形成品牌效应。二要确保培训质量。一方面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用工单位要求。重点要突出就业指导培训、农民实用致富技术培训,以及与当地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岗位技能培训等等。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形式。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重点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与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甚至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培训,以及送技术下乡开展流动培训、特色培训等等,努力提高培训的成效。此外,还要严格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培训到达什么程度,经考核合格的必须发给相应
11、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式培训,由企业垫资扶持贫困学生就读职技校,毕业后到定向企业工作,从工资中逐年归还学费。 3.健全组织网络,切实加强效劳。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全市“一盘棋,上下合力,干群联手,城乡互动。一要把组织工作网络延伸到村级。发动村一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同样要十分重视。二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市场一头连着广阔农民,一头连着用工单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今后要把劳动力市场的触角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及时将各类用工信息传递到村组。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手段,积极利用报纸、有线电视、播送、宣传橱窗等载体,使农民就近就地掌握就业信息
12、。建立乡镇岗位信息采集系统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定期搜集企业的用人信息,尽快实现全市劳务和用工信息的联网工作,实现镇与镇之间横向联网,市与镇之间纵向联网。全面统筹全市的就业信息搜集、发布和介绍工作,并定期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建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台账,凡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培训情况、就业情况等都要登记上册,并实行动态管理。三要突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与扶贫帮困、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纯农户和生活困难的农户以及4x0大龄就业人员作为重点效劳对象,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效劳。尤其是政府投资或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他们就业,支持他们创业。 4.标准用工管理,促进维权保障。当前存
13、在的农民就业同工不同酬,合法权益没保障现象,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瓶颈,这个后顾之忧不消除,必然影响到农民转移就业的积极性。一要进一步做好就业登记工作。凡符合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求的都应进行就业登记,凭就业登记证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择业或申领工商执照。就业后,一律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即使以后变换工作单位的,也要办理相应的退工、再就业手续。二要依法标准企业用工行为。从加强劳动管理上入手,认真抓好XX省劳动合同条例的贯彻落实,严格催促企业实行用工合同制、最低工资标准制和工资逐月发放制。并鼓励企业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职工收入。要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妥善处理各种劳动争议和纠纷,坚持制止和纠正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等有损职工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 5.活泼就业形式,拓展转移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很多,不能只限于到企业就业,必须千方百计活泼就业形式,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要鼓励创业。一个人创业成功,可以带来1+x的转移效果。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兴办小厂、开设小摊、开办小店以及从事一定规模的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还要促进灵活就业。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大力开发环保、绿化、卫生、交通、便民效劳等公益就业岗位,多渠道、立体化实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