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开展观的辩证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开展观是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从和谐的角度求开展,是科学开展观的重要指向目标;科学开展观注重从开展的角度求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开展观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安定有序的辩证统一、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那么。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开展观;辩证关系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开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开展全局,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2、协调开展。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开展观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从和谐的角度求开展,是科学开展观对社会开展的目标指向;坚持科学开展观,注重从开展的角度求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开展观的重要指向目标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状态和开展目标,同样是科学开展观预期和追求的开展目标。而且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才能真正实现这样的社会状态和开展目标。 1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开展的理想目标 胡锦涛同志从人类社会开展
3、规律的角度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社会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憧憬。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从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的思
4、想,到柏拉图提出的“公正即和谐的命题,再到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对立和谐观,都反映了人类对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 在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和谐为主旨的。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到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再到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_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都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根底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他们在?共产
5、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开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开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根底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开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那么进
6、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思想,强调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断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7、错误方针,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决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根本纲领,强调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开展,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的原那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
8、协调可持续开展。在此根底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规划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根本原那么和战略部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人类社会开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开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开展。 2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
9、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极其重要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者之间的本质关系:一方面,用“社会和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明“社会和谐,揭示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社会制度属性。从而为我们奠定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根底。 本质是事物根本的质,一个事物的本质同事物自身具有直接同一性,它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本质属性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这一属性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又是它所特有的。社
10、会和谐不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其他剥削社会的本质属性,不是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属性或人类社会的一般性质,是这一命题不言而喻的题中之义。在中国,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区别于旧中国的本质属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近代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在当代世界,社会和谐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离开社会主义道路重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那些国家的社会,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尽管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在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制度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果社会和谐可以作为本质属性
11、为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所共有,它就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为其他性质的社会所具有,是由社会根本矛盾性质的不同决定的。人类社会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开展的。社会根本矛盾的内容、形式和性质的不同使社会在开展中区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开展中已经出现的几种根本社会形态按其社会根本矛盾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对抗性的社会形态和非对抗性的社会形态。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其社会根本矛盾是否具有对抗的性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根底、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上层
12、建筑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不断得到解决,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开展,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和谐状态。在社会主义根本矛盾根底上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根底上的矛盾,只要处理得当,不会表现为剧烈的冲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具有对抗性质的敌我矛盾,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可以把一些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或用非对抗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这些对抗性矛盾的存在也不会阻碍整个社会的和谐开展。总之,我们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的“社会主义四个字,如同“社会
13、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一样,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标明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标明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本质属性。 3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起点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4、使经济更加开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六个更加的目标中,“社会更加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改革开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开展历程说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开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开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乱的失败教训。改革开放29年来,我们坚持党的根本路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2
15、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人均超过1700美元;经济体制根本实现了从方案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社会变革加深,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根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
16、开始显现出来: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开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开展同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只有适应形势的开展变化,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能力,不断提高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能力,不断提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有效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开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从这个战略意义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