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19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看美学和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期,当时正值维多利亚时期,所以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也称为维多利亚文学时代。在这段时间内,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品,集中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英国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一时期,整个欧洲的现实主义进入最繁荣的阶段,勃朗特三姐妹、狄更斯、萧伯纳、托马斯哈代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本文对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翻译和美学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关键词】十九世纪;英美文学;美学英国的小说从十九世纪初开展以来,一直到七十年代后都依然充满活力,小说作品越来越多,题材范围也越
2、来越广。著名小说家梅瑞狄斯在他的利己主义者中对当时英国绅士在婚姻中的过分自信进行细致的分析;而劳瑟福德那么将相信“异教派的手工业者写进了小说皮市巷的革命;当时社会中家庭生活的冷漠出现在勃特勒的作品众生之路中;而威廉莫里斯不仅以1381年的起义为题材创作了梦见约翰保尔,而且将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用乌有乡的消息展现给广阔读者。在艺术性方面,勃特勒犀利的笔锋、梅瑞狄斯华美的文采、莫里斯古朴而独特的语言,吉卜林充满嘲讽的幽默艺术都表达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多样性。一、 十九世纪英美文学评析 浪漫主义宗师乔治戈登拜伦是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的伟大诗人,他在作品中融入了深思与才智、狂暴和力量;在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
3、他那独特而孤独的对抗意志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个社会,改变了一个时代的人们对文化面貌、价值标准的判断。拜伦的代表作唐璜创作于十九世纪初期,是一首恢宏的长篇巨著,整首诗长达16000余行,完全就是一部用诗体写就的小说。然而这部鸿篇巨制终因诗人的英年早逝而未能结尾。但是这并不影响这部作品成为当时欧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代表了欧洲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中的主人公唐璜无视清规戒律、天性使然、毫不做作,他毫不怯懦,对所爱的人忠贞不渝,绝不朝三暮四,但是他缺乏坚决的信念,薄弱的意志经不起任何的诱惑,往往随波逐流,但是在关键时刻总能表现出英雄气概。诗人通过唐璜这个标
4、本将人性进行了深入而理性的分析,人物的二重性格也正是现实社会中复杂的道德观念以及生活多样性的表达。亨利菲尔丁是英国十八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是英国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家。他与理查生和笛福一起开创了英国的近代小说,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就是在他那种“散文滑稽史诗式的小说根底上开展而来。他的代表作汤姆琼斯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嘲讽意味成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这部作品将滑稽性与史诗性合二为一,吸收百家之长,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英国长篇小说的开展。作品以高贵的“德性为主题,从根本上表达了十八世纪的英国对新道德的呼唤以及对社会改革的呼吁。亨利在作品中对道德的关注已经不局限于某个人或者某个阶级,而是
5、扩展到全人类。汤姆琼斯以其深邃而广博的主题对当时社会中贵族阶级的伪善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是启蒙学派民主观念中“自然道德的具体表达,这也与两千年前中国道教中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艾米莉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的伟大小说家、诗人,也是世界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的代表作吼叫山庄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希克厉为了爱情走向极端,用剧烈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因爱生恨以及为爱复仇,这种独特的思想表达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小说的主人公希克厉是一位弃儿,从小失去父母关心的他满怀都是仇恨。吼叫山庄的老欧肖将他抱回收养,他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老欧肖的亲生儿子亨德莱认为他夺走了本应属于自
6、己的父爱,于是频繁地为难他,折磨他,长大以后,希克厉爱上了老欧肖的女儿卡瑟琳,但是亨德莱对其百般阻挠,希克厉内心深处的仇恨开始逐渐萌发。因为希克厉的社会地位低下,深爱着他的卡瑟琳最终与上流社会的埃德加结婚,希克厉得知以后万念俱灰,过度的伤心和长期的忍耐让他再也无法安心,于是在一个风雨之夜他从吼叫山庄不辞而别。时过境迁,当年的穷鬼希克厉再返吼叫山庄,此刻他已经成为一个富人。他对卡瑟琳深爱不悔,但是他对卡瑟琳的背叛去不能容忍,所以,所有与卡瑟琳有关的人都遭到了希克厉的报复,他好似被魔鬼撒旦附身,就如同撒旦无法对上帝报复而迁怒于人类,亨德莱以及他的儿子哈里顿、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蓓拉以及埃德加,自己与伊
7、莎蓓拉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与卡瑟琳的女儿都被他当做是工具或者是报复对象。正如他对卡瑟琳所说:奴仆无法对抗暴君的折磨,但是他可以在比他更下贱的奴隶身上发泄。二、 文学翻译和美学的内在联系 文学翻译和美学的内在联系是翻译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时应当重视的问题。十九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无论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还是文学艺术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相继出现,欧洲文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欧洲文学在这种多流派融合中逐渐走向了成熟。美国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将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在文学作品中,他们从西方基督文化和自己的历
8、史中开掘创作灵感和主题。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到西方西方宗教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元素影响,在十九世纪变得更加饱满,表现手段和思想内涵更为丰富。因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开展起来。在文学作品中,十九世纪的美国作家倡导博爱、平等等民主思想,推崇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在英美的文学领域,小说是一种最主要的文学体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典型人物,文学充分发挥了其人学的作用,赤裸裸地揭示出社会本质。在十九世纪英美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极为相似的人物性格,甚至可以归结为很多类型。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从其他地方找到作品所变现的人物的行为特征和鲜明个性的影子。在对这些人物原型进行追根
9、溯源的时候,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就表达出来了,作品中所表达出的西方哲学理念和人文思想正是作品的内涵和趣味所在。表现一定的根本或显著特征是艺术品的目的。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体会并分析,然后将各局部的关系进行调整,使主要特征更能鲜明地凸显出来。所以,找出文学翻译和美学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深层次中的哲学理念和人文思想,准确地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和意图,是翻译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时的重点。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他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词语陌生化。“使之陌生就是陌生化的根本要素,也就是审美主体要日常习惯中的感知和感觉方式进行改变,对于主体生活的世界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物视而不见或者不再看到,这样,审美主体
10、在遇到熟悉的事物的时候也能发现新的内涵,主体对事物认知和关注的时间延长或者难度增加,在对陌生事物的认知中增加审美快感,这样主体就能在感受原始事物的时候将习以为常的事物变成新的事物。诗歌文学在语言和意象表现上都与已确立的传统偏离。这也就是西方史学中的“新奇的思想。对于“新奇亚里士多德曾在修辞学中对情节的不寻常和语言的奇特进行解释。对于“新奇,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都表现得欣然接受。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论述说:人在客观事物中发现一些普遍而绝对的东西时,也就是主客体之间并没有完全分裂,而矛盾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最能有新奇感的。正如自然主义的思想一样,人对自己身边客观存在的世界既存在对立感,对其产生依
11、赖性和崇拜性,然而为了满足生存和开展需要,又会把一些普遍存在的真实的东西当做观照对象来使用。只有在新奇的驱使下,才能激发人们艺术创造的动力和精神力。在不断探索新奇的过程中,艺术也在不断向前开展。所以,陌生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新奇的特点,艺术是将新奇的东西陌生化,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快感。 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是当做一个美学概念来理解的,所以,对于陌生化产生的社会效果,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但是在布莱希特的眼中,陌生化已经与社会的各个层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认为陌生化会对整个社会的变革产生巨大影响。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并不是为了陌生而陌生,只是希望能通过陌生化对事物提高一个认知层次,以便更加深刻理解事
12、物。利用陌生化先制造间隔,然后再消除间隔,对事物的认知就会推进一层。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对事物的真实描述以及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都不是美的根本,美的本质就是艺术表现出来的吸引力。那么文学性要想获得新奇美,就必须使之陌生化。这一点与布莱希特是完全相反,布莱希特认为美就是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在艺术中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就是美。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采用陌生化的方式去翻译。我们理解为,陌生化除却美学概念的根底还是一个影响社会效果的手段。翻译中的陌生化,不仅仅是审美特征的需要,也是为了能对源语文本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高层次的熟悉。另外,审美主体的异域文化语言意识也来源于对
13、文本本真的熟悉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将非陌生化偏见所造成的本初现实有效地反映和披露出来,让审美主体的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变,引导审美主体对文本本真有一个全新的判断和认识,从而准确地把握文本本真。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挖掘非陌生化掩盖下的事物本质。在翻译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审美主体即译者对源语文本进行深入挖掘,然后翻译成译文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和语言的异域性就会使得认知的时间延长,难度增加,因而也就增加审美的快感。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一种艺术再造的过程。是一种艺术的创新。因此,陌生化的主张也是翻译修辞出奇出新的特征。结论: 翻译中的审美来源于陌生化,也就是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异域性差异造成了认知的难度增加,时间延长。译本的陌生化审美来源于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审美的接受者都会有新的认知,不断在陌生化的过程中感受新奇。因此,文学翻译和美学的内在联系是翻译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