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05493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3年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工作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工作总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作者认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键是要持续提高农民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关键又在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作者总结了过去开展小城镇的经验教训,指出我国今后城市化的重点是做大中小城市。为了鼓励农民进城,作者建议应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为农民进城提供创业资本;改革户籍制度,为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创造体制条件。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多年来三农问题一直受

2、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中国的经济学人,也著文鼓呼,献计献策。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考虑长远,如此,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如何增收 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农村稳那么天下稳。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村民自治也好,社会治安一票否决也罢,甚至过去的户籍管理制度,近年来的减轻农民负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无一不是遵循这个思路。然而,从经济角度看,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关键要解决好开展问题。就像下棋要讲棋眼、治病要找病根,解开三农问题的穴道,绝招只有一式: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惟有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农村经济开展

3、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一直在迂回爬坡。统计资料显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刚刚过去的年,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善,增长幅度仅略高于。东边日出西边雨,国民收入苦乐不均的现象,愈来愈突出。一边是国内多数行业增势趋旺,城市居民收入稳定上升;另一边是农业山重水复、险象环生,农民囊中羞涩,难以为继。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开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

4、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象,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兴旺农业赢弱的根底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开展远景规划,如果让农业拖了后腿,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脱离中国的根本国情,心中不能不装着亿农民。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对此责无旁贷。为此,中央和国务院屡次强调指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目

5、标。 当前政府提出的农民增收举措,从近期安排看,大致有五项: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就是鼓励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文章,什么挣钱种什么。站在县、乡,乃至一个省的角度看,调整农业结构,短期内确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放到全国范围考虑,结构调整并非治本之策。这里边的道理,经济学上叫合成谬误,即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老百姓的话讲得更直白:你调我调他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农产品市场就那么大,需求弹性又低,靠行政命令调整结构,容易导致结构趋同,增产不增收。前几年有些地方一窝蜂地种药材、养长毛兔,使老百姓吃尽了苦头,至今农民还心有余悸,谈调色变,甚至编出顺口溜:要想富得快,得和政府反着来。产业结构要靠市场来调,

6、对此,亿万农民最有发言权,政府越俎代疱,往往好心办坏事,以往的教训值得我们反思。 二是产业化。即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这相当于在农民与市场之间,参加一个企业,从理论上讲,这样做可以降低农民的市场交易本钱,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化的关键,是要有好的龙头企业,可由于市场需求根本是个定数,把加工企业建到乡镇,相当于将一局部城市人口的收入转移给了农民,这无异于挖肉补疮,并不能增加国民总收入。另外,从兴旺国家的经验看,农业究竟是搞产业化有利,还是专业化更好,一时还没有结论。 三是农产品涨价。世纪年代以来,国家几次调整农产品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经过入世谈判,国人恍然发现,与国际市场相比,自家

7、的农产品价格已是“高处不胜寒,更有人称,二者之间真好似“地板高过天花板,本钱价高出人家市场价成。入世后,虽然短期内还允许实行农业补贴,但长此以往,财政显然吃不消,农产品涨价已没有多少空间。 四是开展乡镇企业。应该成认,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正在经受着重组、改制或被淘汰的考验,近年来,乡镇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开展,更多地用资本代替劳动,每年向外排斥多万农民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效果渐渐趋于减弱,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也已今非昔比。 五是减轻农民负担。也就是用减法,从降低本钱上下功夫。对政

8、府的减负措施,农民举双手欢迎,可说时容易做时难,乡镇吃皇粮的队伍不精简,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没有着落,“减负只能屡屡落空。去年农村“费改税出师不利,足以证明“减字诀一时还不灵验。当然,从长远看,农民负担一定要减,作为一项远景目标,“减负只有在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效果才能尽如人意。 以上措施,从全局和长远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目前,经济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转移农村人口,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此举,不仅可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而且可使几亿农民解放出来,改变“土里刨食的生存方式,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大大提高收入水平。对这项关乎农业长远开展、涉及亿万农民未来命运的长远设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9、 二、农民增收的关键在农业人口非农化 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我们以占世界近的土地,养活了全球的人口。但在新的世纪里,农业开展不能停留在温饱水平,而要从“吃饭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中国户均承包耕地仅亩多,其中个省区人均耕地低于亩,对农民来说,土地已不再是“聚宝盆,而成了“保命田,更糟糕的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非农业占地,耕地每年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相反,农业人口却在不断膨胀。这种状况不改变,中国农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也难以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业的剧烈竞争。 纵观兴旺国家农业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

10、由农村向城市的大量转移。比方美国,经济起飞时期农业人口下降了,日本二战后农业人口下降了。而在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却长期停滞,裹足不前。造成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原因,既有户籍制度壁垒等政策因素,也有城市化开展思路的偏差。后者主要指世纪年代以来,实行的优先开展小城镇战略。主张此战略的依据,主要考虑现有大城市容量有限,新建中等城市代价过高,而小城镇能“化整为零。据当初测算,如果有万个建制镇,平均吸纳人,就可转移亿农村人口,投资少、见效快,被认为是符合国情、国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多年来的开展证明,小城镇战略的负面作用,是决策者始料不及的。到年末,全国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人

11、。在乡镇务工经商的农业人口缺乏万,与当初的设想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乡镇企业有建在自然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民工兼业经营,搂草打兔子两不误,平时上工,忙时务农,土地粗种薄收,交粮完税,喂猪过年,农业分散经营,商品化极低。年亚洲金融危机,以上的乡镇企业停产倒闭,大批农民工回流田间,做工人的荣光荡然无存。开展小城镇,给基层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此期间,全国新设建制镇遍地开花,多达万多个,投资多亿元,自筹资金这一块数额不菲,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镇政府还贷乏术,全国乡镇平均欠债多万元。近两年,乡镇裁撤合并,几千亿的投入,大局部成了“漂浮本钱,泥牛入海再无消息。翻一翻世界城市开展史,至今尚没有通过

12、开展小城镇而走上城市化道路的先例。兴旺国家全都是自上而下,先开展大中城市,然后配套开展小城镇和卫星城,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假设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城市化开展规律,必定酿成“苦酒。 根据人口学中的“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流动遵守就高原那么,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效益高的区域。与小城镇无边落木萧萧下形成鲜明比照,大中城市民工潮年年看涨,一浪高过一浪。国务院研究中心曾作过调查,农民自发组织流动的占,初次外出者“工作目标明确的占,中国的农民最聪明,他们怎会节衣缩食、忍饥受冻、遭人白眼去盲目流动呢。在政府的“逆向调节下,民工潮尚且汹涌如潮,这种现象早应引起政府的反思,在市场经济规律面前,政府

13、这只有形之手,只能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决不应不疏反堵。 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展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了,必然会对经济开展起促进作用。问题在于,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 我们知道,城市规模扩大,会产生“聚集效应。多年前,恩格斯说过,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倍,指的就是城市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根底设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据调查,我国城市人均用地为平方米,而镇里的人均用地为平方米。按县城人均用地平方米计算,如果将亿劳动力转移到城里,会比转移到镇里,节约出亿平方米的用地。水、电、道路、通讯等根底设施,一

14、次性投入很大,但它一旦建成,使用的边际本钱很小。城市里人口众多,厂商云集,他们共同分享着这些根底设施,降低了使用本钱,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城市里,产业间会形成产业链,一个食品加工企业,产前需要设备、原料,产后得包装、销售,自然就促进了农业、加工业、商业的开展,这些行业也会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兴起,于是就业增加、消费增多。城市里的企业较多,为抢占市场、增加利润,它们之间相互竞争,迫使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技术、降低销售价格,消费者为之受益非浅,消费者和企业实现了“双赢。由于人口集中,经济主体间的交往多,资金流量大,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开展,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便可大显身手。各大行业间的互动性

15、,使城市的经济总量像滚雪球般地增长。 当然,城市规模过度膨胀,也会带来额外的代价,如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城市的开展规模,应力求在二者相抵后,取得净收益的最大值。据统计分析,一个城市人口到达万,才能显示出规模效应,低于这个数,就存在城市资源浪费现象。年,我国有万以上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只有个。20年,我国的县级城市共个,也就是说,这些城市中仅的城市到达了应有的规模,还有的城市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开展空间很大。为使我国的各个城市具有规模效应,每个城市平均增加万人口,就可以让亿人实现“农转非。其实,让一个城市增加万人,并不是不可能,在我国XX市,现有多万的外来人口。我国有个地市,如果每个地市吸纳劳

16、动力的数量,有XX市的,可以创造出亿个就业时机;如果吸纳劳动力是XX市的,可以让亿农民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能够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失为两全其美的良策。 以前我国的城市化战略,是“严格控制大城市,限制中等城市,鼓励开展小城市,之所以如此,据说是担忧农民大量涌入,引发城市病,其中最重要的,是担忧吃苦耐劳、开价低廉的民工,会抢了城里人的饭碗,使本已压力很重的城市就业雪上加霜。而美国却有一个案例,与人们的想象正好相反:年,古巴政府放松移民限制,短短个月,先后有万古巴人涌向美国迈阿密地区,造成当地劳动力总规模增加了。美国经济学家进行了跟踪调查,不仅把该区移民涌入前后工资水平和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