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05514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3年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 孤独是可耻的,还是悲哀的。文字真有这么大的威力,文字就这么令人害怕。这些年我们行走在文字中,已经习惯了。有时也会一个转身向右看,看得热泪涟涟。花,总有花瓣飘零的时候。 他在和玛格丽特辞别后拷问自己。你难道是一部读书的机器,受虚荣驱使,再突然消耗生命。我是否也要这样拷问自己。 那个时代毕竟远去。这四五十年来汉语书面词汇变化实在太大,我不知道这些词汇是从一个飞跃到另一个飞跃,还是从一个堕落跌落到另一个堕落。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伟大的,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猥琐的。不管伟大还是猥琐,都善于玩弄词汇。真正的生活沉淀在那些浅薄、虚伪、浮华、苍白、激进、前卫、有形、不知所云的词汇下面

2、,是一堆平实、平庸、凌乱、无序、温软、沉淀、无形的印象。伟大喧嚣的时代和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有多大的关系。一百年来,平民日常语言几乎看不出有多大变化。 无论在读灵山还是在读一个人的圣经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浮华、虚伪、激进、前卫的激流下面那种平静散淡的文字。作家用这些有点老派的文字来表现那样一个喧嚣的、声嘶力竭的暴力年代,让单调、乏味、生硬,豪迈的生活和强烈的光线在这样的文字和篇章中变得柔和、细腻、暗淡、伤感。废墟是美的,荒原是美的,丑陋也是美的,荒唐的事件也是美的。这些都在不经意的回忆中随手完成,似乎没有雕琢,没有修饰,就是意识流淌的原本样子。低声呓语是温情的意境,他用这样意境来衬托

3、那样的疯狂时代。一个人,一个个体面对一个“英雄加“动力社会还能怎么样。在摧枯拉朽的革命狂飙到来时候还能怎么样。整个一个“农民革命的背景。 一个人的圣经里的孤独感比灵山中要强烈得多。这是一个回忆,是对已经过去的现实和记忆中抹不掉的印象回忆。这些记忆和印象已经像火印一样烙在作家的心灵深处。一个人的圣经是1989年之后的作品,祖国对于作家来说已经变成了远在天边的地方。童年,青年也变成了零散的记忆碎片失落在远方,他要追回这些记忆,把这些记忆拼贴起来,这些记忆里有他的青春,不可再来一遍的青春,他想找回自己真实的影子,哪怕这个影子是被割裂的。 绝望不在此时此刻,而在当初,明明知道丧失却无力抓住。人是什么。

4、人会撒谎,人不如动物老实。他这么认为。他在第24章中又忍不住写他对文学的看法,我跳过这一章,其实我已经看到了,也看过了,这一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这部小说封底印着的那段话。这是文学家的天真和无能。政治家谎话和暴力登上政坛,一个政权,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文化,直至创造一段历史,涂改一段历史。政治、镇压、刺杀、政变、战争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成者为王,败者寇。 没有残酷的不人道的生活,没有倍感痛苦的人生,就没有沉重的文学。文学是心灵生出来的艺术,老实地把这一切诉诸文字是一个作家的权利,这个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他说他烧掉了所有的文稿和日记,我不知道他在那个年代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写出什么样的日记。可惜的或许是他

5、初恋的文字和最初和女性缠绵的文字,别的可能没有什么。 在文学的路上行走,且行且感,孤独也乐。 第二篇: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卢梭是完全不了解的。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被惊呆了他到底遭受了怎样的迫害。以致他要让自己如此冷淡的对待周围的人们才能到达自己内心的平静。较之一个人的朝圣中受到“朝圣者们诬陷的哈罗德,卢梭似要凄惨百倍千倍。 于是,我搜索了一些关于卢梭的资料。他遭受如此迫害的导火索竟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作品爱弥儿。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这本书被外界视为异

6、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但舆论终将他推到风口浪尖。卢梭最终遭众人唾弃。看到之前推崇膜拜自己的人们现在却都不辨真相的陷害自己,这对向来崇尚情感主义的卢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所以他才会让自己远离人群,成为一个在漫步中遐想的孤独者。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这是充满于整本书的情绪。对于人们的背弃与诬陷无法做出对抗,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也正因人们的背弃将他推到一个极为孤独的世界,他才能如此深刻、清醒、纯粹的思

7、考并且记录下来。 其中他谈论了自己对真诚与撒谎的认识。他说:“为一己私利撒谎,那是诈骗;为他人之利而撒谎,那是舞弊;为了害人而撒谎,那是诽谤。这三类是恶劣的撒谎。但如果“说假话不为了谁的利益,不为了偏向谁,那就算不上撒谎,只能说是虚构。对于真诚与撒谎,我从未深刻的思考过,他对“撒谎做出的定义也是我不曾遇到的。在我看来真诚便是待人接物都付出自己真实的感情。而对于撒谎在我们的生活中,撒点小谎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卢梭却对自己的一生要求严格,他厌恶撒谎,他可以毫不心虚的对人说:我的一生只撒过两个谎。虽然我撒谎的目的不至于是害人或是谋取什么利益,但较之卢梭,他的人生态度是我不能企及的。我想我不能像卢梭

8、一样做个不撒谎的人,但至少我能让自己是个真诚的人。 对于善良行为,卢梭有他的思考。他说。“做善事是使人的内心获得最真实幸福的一个途径。但只有当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善事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快乐。当我们本来出于自愿所做的善事,到头来却成为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时,这种“义务就成了一种负担、一副枷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呢。谁还会愿意去做善事呢。我们做善事不应该是屈于别人的要求,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意愿。 卢梭是个热爱自然的人。当他被人们将他推入一个孤独世界的时候,他开始沉迷于对自然界植物的研究。他对植物的研究当然不会同于大局部植物学家对植物的研究。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研究是为着植物

9、的功能和药效,对他们无益的他们是不会去研究的;而卢梭研究植物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对植物本身的喜爱,与它们能做什么用无关。他是个情感主义者,对任何事物都不喜欢带着功利性。他在书中说到:自然界虽然不会撒谎,但自然界本身也无法告诉我们什么;人虽然会撒谎,但他们发现并证实了许多事情。我反复读了这句话好几遍。难道这不是一种挖苦吗。对于所有事物,自然界本身没有告诉我们它的功能,我们“聪明的人类自己开发了许多自然界的资源,却独独丢掉了自然界给我们的纯粹与本真。再也体会不到自然本身的美。人们总是在寻求与自己切身的物质利益有关的事物,卢梭却恰恰相反任何事物事物,如果让他感到它对他有用便会立刻让他感到乏味。卢梭对

10、精神对情感的追求,对物质对功利的淡泊让我非常敬佩。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此。可即便不能如他那般对物质无欲无求,我也不允许自己沉迷于物质享受,我向往质朴简单的生活。 对于逆境,卢梭说:“我有过相对短暂的顺境,但它们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美好的回忆。相反,一生中处在穷困潦倒的逆境阶段时,我的内心倒是充满着美好的情感。确实,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我们忙于去享受世态人情通常无法去审视自己的内心。顺境带给我们一种外表上的幸福感,大多数人是满足此的。但当回忆起,却发现这顺境并未带给你什么深刻的美好回忆。如一段空白的卡带。逆境或许会使我们的肉体得不到享受,却能让我们真切的触碰到自己的心灵,获得情感

11、上的快感。这种深度的幸福感是不受别人左右的。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是饱满的。“有人说:逆境时最好的老师。但是,这位老师收的学费实在是太高了,而从他那里学到的又实在是太少了,得不偿失。这也是书里的一段话,较之前面所引用的那段,似是表达了对逆境完全相反的情感。或许是翻译的问题,但我更愿意认为者是卢梭本身要表达的。有谁是真正想要让自己一直处于逆境之中呢。即使逆境能让我们在心灵和思想上得到沉淀。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在逆境中安身立命。 书的最后一章写了卢梭的华伦夫人和他们的爱情。他说华伦夫人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对任何人,人生中如能遇到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人,是极幸运的;人生中如

12、能拥有一份纯粹自由的爱情,也是极幸运的。至少,卢梭的一生已经拥有了这两份幸运。卢梭在书中引用了一位失宠于古罗马皇帝苇斯巴芗,解甲归田、安度余年的禁军统领所说的:“我在世上待了七十年,却只活了七年。有些时光短暂却弥足珍贵。卢梭和他的华伦夫人没有走到最后,他们共同拥有的时光却是永远失不去的幸福记忆。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事物,只要是你想要的,就能顺手拈来。这句话我特别喜欢。或许并不如他所说“顺手拈来那般简单,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对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应该努力去付出。虽说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谁知道呢。 第三篇: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

13、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看了之后,我常常思考,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2023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防

14、止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开展的历程。这也是包括哥伦比

15、亚在内的,拉美许多个国家的建国和奋斗的缩影。而其中的哥伦比亚,尤其命运多桀。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这也难怪,马尔克斯在书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悲观之情,布恩蒂亚和马贡多镇最终被风吹走,正是这种悲观的最好表达。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家七代人从创业到败落到复兴到消灭,都与孤独这个主题紧密相关,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独,每个人都看上去是孤独的,他们无法沟通,无法互相支持,无

16、法携手共振家族,只能任孤独把一个又一个家族成员扭曲和消灭。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外在表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就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凸显出来。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消灭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希望对拉美,对哥伦比亚,对他自身。 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外表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而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表达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