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05685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年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3年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 浮士德个人读后感心得1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2023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开

2、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假设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成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铲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

3、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开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外表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但凡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

4、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催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局部,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

5、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个人读后感心得2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 这书是难懂的,以往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一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此刻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

6、。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向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时机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 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我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资料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方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我很幼稚,一页书看看可是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貌,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

7、活力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方哪一句好,自我怎样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我的书本。到之后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根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hellip;hellip;了。并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我

8、对于资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 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 此刻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厌恶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资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景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资料,也不用再回过来看厌恶的注释了。 好啦,晚了,看来今日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本来因为故事情节,

9、取名叫今日心境相当沉重的。 浮士德个人读后感心得3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总觉得对浅薄如我者来说,无疑是老虎咬天无处下嘴。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然而一来这不是螃蟹;二来它不是没开垦的处女地;三来这不是简单的形而下的吃螃蟹式的英雄。那么,剩下来的人便有尝试,如履薄冰。 浮士德精神最群众化的理解无疑是对现实永不满足的精神;永远追求、永远实践、永远开拓、永远前进的精神及追求一种永恒,与宇宙极限抗衡的精神。这种追求包括从知识到感情,从感情到政治,从政治到艺术,从艺术到事业等各个领域。并且每一个领域的追求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这便决定了杯具色彩的必然性,因为绝对完美的境界是人所不能及

10、的(随便提一下,关于浮士德捕捉海伦时发生爆炸,有人认为这象征现实与美的永恒距离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我的意思是,更确切的象征应当是对于终极的东西,人只能无限的接近,而无法实现零距离,似乎这才跟全剧的旨意一致)。正因为如此,西方人笃信: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永恒的上帝面前,人类是无知的,不够理性、不够完美的,上帝时刻高举着鞭子在抽打着人类。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时,充满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追求感情时,面临着爱与被爱的抉择;在从事政治时,陷入了主宰与被主宰的无奈;在膜拜艺术时,承受瞬间与永恒的痛苦;在创造事业时,直视着礼貌与野蛮的冲突。 在理解浮士德的无限追求时,或许,我们会走入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浮士

11、德与糜非斯特契约的虚假履行,容易让我们误认为假设铁锹声不是小鬼为浮士德掘墓的声音,而是填海造田的声音,似乎浮士德的永恒追求就实现了。我觉得即使那声音真是填海造田的声音,也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无限追求的实现,因为一来浮士德无限追求的本性必然促使他产生新的追求;二来人本身是多元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追求必定是多元化的,这点全剧中浮士德追求实践不满足的无限循环的三部曲即为佐证。事业可是是多元中的一元。所以,当他喊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时,并不证明这就是他终极追求的全部资料,也所以糜非斯特不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并且这大概也是作者写浮士德从天堂经过人间再到地狱,而描述的却是天堂的情景的原因所在。第二个误区是灵

12、魂在旧情人玛甘泪的灵魂的引导下不断飞升时,容易误认为在天界的会合是全剧情节的结束,其实剧情是在两者不断继续飞升中结束的(此点参考余匡复的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这样的结局才和全剧及浮士德无限追求的本性相吻合,浮士德不仅仅现实中追求无限并且灵魂上也永不停息。 与浮士德无限追求、不断向外发散与扩张的精神构成鲜明比较的是,中国人向往的是一种相对稳定、平和与节制的东西,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明确主张知足者长乐,这与浮士德永不知足的精神相比,简直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式不统一,二者似乎永远找不着共同话题。我比较同意辜鸿铭的观点。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生活,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趋向,它是一种心

13、境,或用诗的语言来说,一种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这种能使我们洞悉物象内在生命的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更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便是中国人的精神(参考黄兴涛的文坛怪杰辜鸿铭及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有人说西方礼貌是一种肉质礼貌,东方礼貌是一种灵质礼貌(比方方克力)。以往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个人半夜心血来潮,突然吩咐家奴备船雪夜探访一位他景仰已久的高人,到了那里时,已是凌晨,主人还在睡梦之中,于是他又立刻让家奴荡舟回家,家奴觉得可惜,问道既然已经来了,为什么不敲门或者干脆再等几个小时呢他说我要的是想来那里,此刻我目的已经到达了,至于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事简洁明了,但

14、恰恰反映了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生活。下头我将从中西与自然的关 系的角度尝试对此作浅薄的分析,因为灵的来源我觉得有且仅有两个:一是自然;二是心。 中国人崇尚自然,更多的是让灵魂融入自然,用自然的灵来抚慰心的灵,到达二者的和谐与共鸣。西方走入自然不是满足心灵上的需要,而是为了从自然中实现追求,在自然中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对她们来说自然是与书屋相对的(即理论与实践的对抗)。说好听一点西方人接触自然是为了顺从现实的需要,不好听点是为了贪婪地从自然中攫取。浮士德的海滨开发区,就是为了在自然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菲列蒙、鲍栖丝夫妇、无辜旅客、教堂及菩提树的悲惨命运,又证明西方人在实现自我的价值时不但对自然贪婪

15、,并且对社会、对人民也是无情的。 即使在单纯地应对人与自然时,中国人也显然是更彻底地把人融入自然,把人与自然化为一体。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一切都归到自然的囊括之中,而中国文化的要基很大程度上源于此。稍稍注意中西绘画的比较,就能够发现中国国画里面,山水花鸟为主体,人物画不多,并且在人与自然的画中,人只是是画中象征性的一个小黑点,画家已经彻底地把人融入自然之中,人在中国人的精神里可是是万物中的一个灵长而已。而西方的绘画与雕塑却恰恰相反,十分突出人,且更是干脆地直接原原本本的拷贝人,像罗素的雕塑作品施洗者约翰、吻、巴尔扎克、老妓女及众所周知的思想者等无不是现实的一种原本记录

16、,虽然罗素也主张作品要有灵性,但他的作品是建立在形的根底上,他十分注意追求作品与实物的比例百分之百的一致性与精确性(参考罗丹的罗丹艺术论,沈琪泽译,1978年版)。再说说音乐,中国人好天籁之音,何谓天籁即大自然的声音。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寒江残雪、琅琊神韵、枫桥夜泊hellip;hellip;哪一首古曲不是在窥探大自然的灵气中国的乐器更是表达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拿中国竹笛来说,大自然恩赐的一根纯天然的竹子,而与 此构成鲜明比较的是西洋长笛,它是用人造的铜管加上繁琐的、机械的键。在演奏上,中国竹笛的非全音是由人的手指控制的,大自然的发声频率往往并不那么恰巧就是个半音,而西洋长笛加键后,半音就是半音,全音就是全音,典型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谈何自然 如果说上头形而下的分析带有个人情绪化的普遍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