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造成渝发展主轴现代产业走廊思考打造成渝发展主轴现代产业走廊思考 陈莉萍 成渝发展主轴是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中连接成都与重庆主城双核的主要轴线,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向互動发展的直线区域。打造以成资渝、成遂渝、成内渝三线协同并进的成渝发展主轴现代产业走廊,对于推动成渝中部地区共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引领川渝毗邻地区同步推进跨区域合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现代产业走廊,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从区域格局上看,成渝发展主轴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成渝城市群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区间,联结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经济活跃、潜力巨大,正逐步成为内
2、陆开放前沿。从产业基础上看,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本身具有先进的、强大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依托主轴带上的资阳、内江、遂宁及荣昌、大足、潼南、永川等城市产业优势建设现代产业走廊,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强健促进中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产业“脊梁”。从政策体系上看,川渝两省市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中“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为推动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促进城市间产业联动发展、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引导。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现代产业走廊,需要构建宏观规划布局和区域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促进规划协同。四川省应在充分
3、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协同重庆市向国家部委提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涉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议,协调构建国家规划主导、川渝两地力推、主轴城市协同的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形成“双核”携手2 以及“双核”“串珠”=(无穷大)的产业链式集聚,释放强大的倍增效应。两省市“十四五”规划对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布局应予专章体现。促进区域协同。坚决贯彻国家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强化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扩大“双城记”辐射效应,畅通三条“大动脉”,促进资源要素向主轴带城市流动,带动区域内重点城镇梯度协调发展。主轴带城市要有甘当配角、乐于补链的意识,借力“双核”资
4、源优势和市场需求,融入双城经济圈、服务成渝大市场,以理性定位获取务实发展。促进利益协同。正视长期以来成渝中部地区存在行政壁垒和制度性制约,以及基础设施落后、协调机制不全、产业雷同低效、公共服务不同步等现实问题,通过推进交通一体化打破区域间“粥样硬化”的阻滞状态,共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制度,构建标准统一、体系健全的产业政策和营商环境,有效防范“招商抢资”带来的恶性竞争、投机性投资,实现区域经济稳定、有序、共享发展。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现代产业走廊,需要找准发力重点推动次级突破。着力强化互动共促的产业协作。整合“双核”及主轴带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优势,根据不同区位特点、产业现状、资源禀赋,瞄准
5、工业制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文旅农旅以及新基建等重点方向,坚持“求新”与“守正”相结合,科学确定一二三产业产业布局、功能分工,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深化合作,构建高、精、特、新产业体系。重点研究支持成都资阳重庆汽车制造业带状融合发展策略,细化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分工协作方案,共同打造西部地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着力搭建先行先试的载体平台。争取国家重视支持,统筹布局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规划建设一批产业新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先行先试区域板块。协调建立以资阳安岳、遂宁安居、内江东兴和重庆荣昌、大足、潼南 6区县为主体的“3+3”川渝新区;务实推动川渝两省市工作方案落地落实,支持建设川渝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布局发展巴蜀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成渝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现代高效农业基地,建立区域协同的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升级版”。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引导主轴带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协同改革,破解要素资源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开展市场主体、融资资格、信用等级等资质互认,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重点开展一单制运输、一体化通关、一条龙办理、数据信息共享及联合开展企业维权活动等事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投融资政策支持长效机制,建立产业基金,形成常态化预算资金安排制度,保障和支撑中部区域快速实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