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畜共患病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人畜共患病的概念1、人畜共患病(zoonosis):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2、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可分为由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2)按病原的生活史分类(这种分类的优点是有利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制定防治措施),分类:直接传播性人畜共患病;周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循环传播性人畜共患病),常见的有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后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媒介传播性人畜共患病)腐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腐物传播性人畜共患病); (3)按病原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兽源性人畜共患
2、病);人源性人畜共患病;双(互)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真性人畜共患病。3、人畜共患病多数表现为隐性,亚临床或慢性轻型。多数人畜共患病,人是其终端宿主。4、人畜共患病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除病原不同外,有很多相似性,如传染性、流行性、群发性。5、什么是后生性人畜共患病? 后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媒介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此类病的病原体在其生活史中需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共同参与,即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完成一定的发育史,经过一个潜伏期后才能传到另一脊椎动物宿主,其主要感染途径为皮肤。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巴西焦虫病和丝虫病等。6、真性
3、人畜共患病是什么? 真性人畜共患病是指病原体的生活史(多见于寄生虫病)需在人和动物体内连续进行,缺一不可(如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第二章 第一节 狂犬病7、狂犬病(人畜共患病rabies) 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种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临诊以家畜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为特征。8、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可防、可控、不可治,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9、预防: (1)平时预防 管、免、灭搞好动物管理,对家中饲养的犬、猫应登记挂牌。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消灭野犬、捕杀狼、狐等对人类有害的野生动物。在流行区对家
4、养犬、猫应严格控制并普遍接种疫苗。(2)被疯狗咬伤后的处理 人或家畜被咬伤后,首先尽快妥善处理伤口尽可能使伤口出血,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再用75%的酒精消毒。条件允许时,可应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绕伤口做浸润注射,局部处理愈早愈好。被咬伤的人或动物还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如咬伤严重,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注射免疫血清,联合使用抗血清和疫苗,是目前人类防治狂犬病的最好方法。第二节 痘病毒10、三大瘟疫鼠疫、天花、流感;(天花不是人畜共患病,因其只至感染人)。11、痘病毒长期进化后有明显的宿主选择性(每种动物都有其相应的痘病毒)。12、痘病毒感染后以细胞免疫为主。13、最大的病毒是痘病毒(最新研究到
5、的和细菌差不多)。14、猴痘(又称猴天花)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中非和西非热带雨林的罕见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病、发热和全身不适,伴以皮肤出诊。15、猴痘的防治:对进口动物实施检疫,对宠物加强卫生防疫管理;发现病患动物立即捕杀并焚烧其尸体,对人早期采取措施;使用天花疫苗预防人类猴痘,保护易感人群。具体防治:避免接触任何疑似有病的土拨鼠或冈比亚巨鼠;在接触土拨鼠、冈比亚巨鼠或其它任何有病动物后都要彻底洗手;暴露或密切接触、医疗护理、调查追踪确诊疑似病例或病畜者应接种天花疫苗;防止病毒传入:对来自非洲和美国所有的啮齿类动物施行禁运;暴露后接种疫苗;医疗费方面尚
6、无资料,暴露前接种有效。16、在正痘病毒家族中只有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痘苗病毒和猴痘病毒四种可以引起人类感染。17、人痘病毒是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的动物源性病毒。18、潜伏期为1014d,通常为12d。传染源:被猴痘病毒感染的动物(如宠物土拨鼠)和人群。第三节 禽流感10、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如何预防人类禽流感?(1)管理传染源,严格封锁疫区。疫点周围三公里内,封杀病禽;疫点周围五公里内,对禽类进行强制性免疫接种;对于疫区环境,尤其是禽舍,要进行彻底消毒,限制活禽在地区或国家间的流动和运输。(2)切断传播途径。发生疫情时,尽量减少与禽类接触,接触病禽时要做好个人防
7、护,穿隔离服,戴口罩,接触病禽后应立即洗手,并记得戴护目镜和橡胶手套。(3)保护易感人群。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营养,注意饮食平衡,注意身体锻炼,注意室内通风,注意休息,提高身体素质。11、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有:H3N1、H7N7、H9N2。禽流感的临床表现:发热、流感样症状,小儿和老人易并发肺炎。12、禽流感根据其致病性分为三类:非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H5N1属高致病性)1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播为主潜伏期:13d临床特点:急性起病,发热39以上。主要危险因素:感染的病毒亚型、H5N1亚型、老年病例,有慢性病者、学龄前儿童。14、禽流感为禽畜人共患传染病。15、H7N
8、9流感特点:(1)禽病首见人间;(2)感染源未明;(3)尚未证实人传人的特点;(4)流感变异快,新致病血清亚型将会不断被发现。第四节 疯牛病16、牛海绵状脑病人类自己制造的疾病。 特点:(1)朊病毒,一般杀菌方式无法彻底去除;(2)不可逆的间接性发展;(3)病原为正常蛋白变异而来。 临床表现:三觉过敏,运动障碍。17、什么是疯牛病?疯牛病全称为“牛海绵状脑病”(BEC),是一种发生在牛身上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与脑组织中异常普里昂病毒蛋白有关,这种疾病与感染反刍类动物的羊瘙痒病的分化蛋白有关。18、疯牛病的死亡率为100%,比艾滋病更可怕,病毒杀不死,防不胜防,疯牛病无法引起生物体免
9、疫系统的警觉,并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物种传播到另一个物种。*部分老年痴呆症是由染病毒感染引起的,可垂直传播。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19、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蚊虫叮咬,主要是库蚊(黑花蚊子)潜伏期:1014d20、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临床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儿童尤其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21、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疫苗,在乙脑流行期前一个月完成接种;切断传播途径,灭蚊是预防乙脑的根本措施;隔离乙脑患者,隔离至
10、体温正常,并着重防蚊;搞好畜类卫生清洁,同时对仔猪应注射疫苗。22、防治工作应该从形成传染病的三个因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着手,具体的措施有三个:(1)控制好传染源,管理好家畜;(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灭蚊防蚊工作;(3)增强免疫能力,做好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第六节 登革热23、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虫媒病,也就是通过蚊虫的刺叮吸血传播的,他的病原是登革病毒,重要媒介是埃及伊蚊(花蚊子)和白纹伊蚊。24、登革热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25、登革热的两种类型:(1)古典型登革热(死亡率低):高热、头痛、极度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
11、2)登革出血热(有较高病死率):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26、如何预防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预防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措施。环境治理,是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暴发流行的一个有效手段,需要持之以恒;翻缸倒罐,消灭一切蚊子幼虫的孳生地;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症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27、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传染源:鼠。(会引起严重的肾炎)28、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在20世纪初叶由前
12、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斯基提出的,当疾病在自然界并不依靠人类及人类的活动而存在,这类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29、人类只是偶然地介入自然界中的疾病循环,才可能发生感染。30、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理空间,称为自然疫源地。由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宿主、一定的媒介以及支持病原微生物、宿主和媒介生存的自然条件。因此决定了这种类型的疾病必定只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之内,因此,自然疫源地并不仅止于空间的概念,而是指存在于这一地理空间中的生态系统。31、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其二):人被感染是与带有病原体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结果,人的感染和流行对病原体长期在自然界中保存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
13、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而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成为自然疫源地。32、病原体:1709种(病毒/细菌/真菌/蠕虫)我国发现的有三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33、流行性出血热和出血热的关系:流行性出血热是出血热的一种。出血热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多,它们分别属不同的病毒科。34、防治措施:(1)人间疫情监测: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登记要详细,
14、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与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对每个案例都应进行个案调查,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清学核实;(2)鼠间疫情检测:逐渐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部、密度和带毒率;监测地区:重要城市港口与交通要道;监测时间:在本病高峰期前进行;检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大白鼠;(3)灭鼠防鼠,控制鼠密度;(4)灭螨防螨;(5)加强食品卫生及其管理;(6)加强消毒工作,治理环境,搞好卫生,阻断传播途径;(7)注意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8)疫苗免疫,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知识;(9)一旦误食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要及时清理伤口,并及时接种疫苗。35、预防与治疗:(1)灭鼠、防鼠;(2
15、)注意个人防护;(3)三类HFRS疫苗:纯化鼠脑灭活疫苗,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第七节 鼠疫36、鼠疫是细菌性人畜共患病;鼠疫别名“黑死病”。37、重要人物:伍连德。38、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染菌的鼠为媒介进行传播。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39、传染源:肺鼠疫患者及褐家鼠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类型:腺鼠疫眼型;败血症鼠疫肠炎型;轻型鼠疫咽喉型;皮肤鼠疫。40、如何预防:(1)管理传染源灭鼠、灭蚤,监测和控制鼠间鼠疫;加强疫情报告,严格隔离病人;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彻底消毒,尸体严密包扎后焚烧;(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各口岸的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严格检疫,并灭鼠灭蚤;对可疑旅客应隔离检疫;(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参与治疗与进入疫区的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防护,预防服药,磺胺嘧啶或四环素,预防接种,对象: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参加防疫和治疗的所有人员;疫苗:鼠疫菌苗,产生抗体时间:接种后10天,1月达高峰,免疫期为1年;每年加强一次。第八节 布氏杆菌病41、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42、布病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