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苏轼《蝶恋花》.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06483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苏轼《蝶恋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苏轼《蝶恋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苏轼《蝶恋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轼蝶恋花篇一:苏轼蝶恋花赏析苏轼蝶恋花赏析龚玥2023050207:清新婉丽如此,上片写境,下片抒情,隐显顶真,回味无穷。“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词人尽管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浸透着人生哲理。关键词:晚春隐显顶真矛盾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由,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愈添惆怅。景伤人情又伤人,人生能有几回情!一、晚春之景词的上片是写景,且寓情于景。“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头一句就非常有特色。宋初词人宋祁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的是淡红色的杏花盛开在枝头,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苏轼笔

2、下的杏树枝头,已经是春意将尽了。既写了衰亡,亦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构成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之景,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宽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波。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估计只有东坡能够沉着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名时间是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风光相符。“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

3、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说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慨,把他可惜春光将逝的感情和长期漂泊的感慨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如此在上片用四组富有牲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给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下片四处都由芳草引起,即四处都有美妙的事物来替本人宽慰。但如此美妙的事物正像风光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苦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即是道路。在道路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千。当行人作者通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

4、,而他又该是个“佳人。在古代,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所碰到确实实是这种美妙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妙的情景来排遣心头的抑郁。然而,“笑渐不闻声渐悄却使他扫兴。悄,寂静无声的意思。这里,不仅笑声逐步不见,确实是墙里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的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吧。而这里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思。行人,也确实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妙的事物来排遣抑郁的。这种对墙里佳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抑郁的愿望落空,更堕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从“墙里

5、秋千墙外道直到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即下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第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阙各四仄韵,字数一样,节拍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且节拍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打破了词律。二、矛盾之情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阙之间,往往表达出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消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

6、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尽管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浸透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风光中,作者借墙里、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包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参考文献1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郑孟彤,李儒炯,王春煜.苏东坡词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自评:90分篇二:苏轼蝶恋花鉴赏苏轼蝶恋花鉴赏苏轼在词的创作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本身的开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奉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他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7、。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仰头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苏词比较完好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而苏轼在他的蝶恋花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蝶恋花是一首感慨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显露出。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提醒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残花说明红花已经所剩无

8、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伤感之情更弄,虽是写景,却仍包含思理。“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围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围绕,何等幽丽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定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丽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如此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弦外之音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

9、内心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词中最为让人称道的两句。“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风光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意味,看见柳絮,非常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杏子尽管是酸苦的,但它依然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估计确实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天涯何处无芳草,外表大概只是说天涯四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那么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

10、安,哪里不能够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终生,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包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诗人正自哀怜,满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尽管去了,可芳草哪里没有呢!这正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又因作诗挖苦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责受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绍圣三年,他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就又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苏轼本是一个非常有政治见解的政治家,也并非顽固的保守派。即便在他被贬出官以后,也为人民做了

11、不少好事。关心人民疾苦,兴建水利,改进农业消费;鼓舞、培养文人后代,但却得不到君主的知遇之恩,一直不被重用。即便如此,仍未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他的这种达观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根底的。东坡先生墓铭志中载有“幼读庄子,得吾心矣的感悟。志林道士张易简中说苏轼“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以简为师。志林论修养帖寄子由还说词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少胜解。因而,词人能随缘自适,“无所往而不乐,不为世尘所囿,正是苏轼诗词的理趣所在。下片抒情,是虚写。借偶尔遇到的情事,表达“墙外行人的失意、惆怅和苦闷。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本人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彷徨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