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豫商古代豫商“留余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的启示 彭博 摘要:豫商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其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商业文化精髓,它的繁荣和振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完美结合。我们从中原豫商文化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既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地规划管理,达到守富、传富、造富良性循环发展。关键词:豫商文化;财富传承;“留余”家训 财富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财富家族所面临的永恒话题,“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始终笼罩和困扰着财富的创造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财富从实物形态到数字形态,财富的积累过程固然艰辛,但保证家族时代兴旺,财富永驻,却是一个世界
2、级的课题,放眼世界,成功传承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有其特别的财富传承方式,中国也有山东孔府、清末曾国藩等大家族传承财富经历世代不衰,在财富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财富管理的金融工具亦在升级,但财富思想的文化传承更代表了财富传承的核心力量和软实力。一、豫商文化的起源和由来 中原文化向来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在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原文化,其发展的过程对整个人类文明起着引领与支撑的作用。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河南,其中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华文字的发祥地、河南开封是远近文明的六朝古都。探寻豫商文化的脈络踪迹,汲取豫商文化的厚重积淀,
3、探索和解读古代的豫商文化,对研究当今财富传承有着独特的意义。商人一词的由来,源自于人们把从事贸易活动的部落人称之为“商人”,这些部落之间交换物叫“商品”,这种交换的行为以及后期形成的职业叫“商业”,“商人”一词由此得名。我国最早有史书记载的商业活动,就是夏朝中期殷人“肇牵牛车而远贾”。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狭小,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河南不仅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摇篮,更是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这里产生了了久远、厚重的豫商文化。二、古代豫商的典型代表康百万家族及“留余”家训 1.康百万家族历经
4、百年不衰 康百万家族是明清以来豫商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家族。乔家大院因影视作品推波助澜红极一时,与兴盛三代的晋商乔家相比,康家纵跨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富裕十二代,历经四百多年辉煌。鼎盛时期,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泾、渭、沂六河土地多达十八万亩,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招牌,成为中原一大富豪。民间有谚语,“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描述的就是康家的盛世。相比晋商乔家,康家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超越了徽商、晋商实现了财富传承十二代不败。从康家的家族文化发展来看,康家并不把经商赚钱放在第一位,从康家发展的四百年时间里,康家历代都以儒家经
5、典为修身典范,增加儒家文化修养。在康家繁盛的四百年间,曾经历了许多灾荒年代,康家不计个人得失,慷慨解囊,赈济灾民,同时在家乡修筑河堤,捐资助学,甚至在几近亡国的清末,代替当地政府出资修缮行宫接待慈禧及朝廷官员一行 到访。2.“留余”家训传承家族精神 特别一提的是康家兴盛数代不衰的制胜法宝家训。在康百万庄园里,随处可见众多匾、额、楹、联,上面刻满了康家对后代子孙的教育警言,体现了康家教育者的用心良苦。其中在庄园最醒目处,有一块“留余匾”,上刻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是康家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令人制作的牌匾
6、,也是著名的“留余匾”,其内容大致是上留余于天,对得起苍天朝廷;下留余于地,对得起子孙后代,这块留余匾的所体现出的事事“留余”便是体现了康家十几代人秉承“财不可尽露,势不可尽使”的儒家传统思想。“留余”的含义非常深刻,内涵也很宽泛。“留余”有四个层面的含义,首先,“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康家教育后代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不要竭泽而渔,不要破坏性地开采,要让耕地休养生息。其次“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康家告诉后代,要有大局意识。没有国家的强盛,哪里会有家庭的幸福?这种家国情怀是何等的大气,舍小家、保大家,没有国家的繁荣哪有个人的发展。接下来,“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在兼顾自然和国家
7、后,康家还告诉子孙“独乐不如众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也是康家的现代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他们用牌匾的形式告诫“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老祖宗千万不可把智慧、经验、福份都用光耗尽,要为后代留下一些。康家富含哲理的“留余”家训,正是中原豫商精神的内核体现,十几代康家人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把“留余”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兴旺家族又济世救民。康家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践行,康家的财富除了维持日常家用,多用于扶贫救灾、救苦救难、奉献社会,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慈善基金”。康家得到清政府的官方认可,也赢得民众的敬佩和爱戴,这也正是康
8、家在中国历史社会最为动荡的清末时期仍然能富甲一方的原 因吧。三、“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业纷纷登上商业舞台,形成下海经商的浪潮,形成了典型的“新富”市场,连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得中国的个人财富迅速增长,21 世纪,先富起来的那批老企业家逐渐步入暮年,他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重视财富的传承和企业的交接,中国的“新富”们进入了财富家族传承的高峰时代。在此精神传承和财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从中原豫商文化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既要立足长远发展,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地规划管理,达到守富、传富、造富良性循环发展。1.以时间换取空间,“留余”后代
9、,造福子孙“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受“留余”祖训的启发家族财富传承需要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求家族管理者要放眼长远谋划未来,须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用前瞻性思维来设计财富传承方案,合理运用现代金融工具搭建具有韧性的资产配置架构,赋予其生命力,生生不息。具体来说,首先确保传承资产的合法性和独立性,要安排资产的风险隔离;其次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的合理布局安排,实现家族基业永续;最后,通过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委托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等专业机构综合运用基金、保险、信托等工具构建资产配置组合,有效防范市场波动风险,实现个人财富保值增值和财富永续。2.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留余”世人,造福世界“
10、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帮助弱者、扶贫赈济,家族成员若能多参与这样的慈善项目,可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荣誉感,更利于家族精神的传承,对后代也起到了无形的培养和教育的作用。对企业而言,慈善是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也是树立企业正面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慈善来帮助弱势群体弥补国家财政之不足。3.发扬儒商文化,传承世代家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年积淀所铸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商文化更是中原文化中最为独特、耀眼之处,是河南人最值得骄傲的文化自信。在家庭的财富传承中,每个家族亦有可估算的有形资产,也有不可计量的无形资产。有形财富可以通过勤劳致富、精心经营、日积月累,但无形财富的形成却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富不过三代”是家族文化传承的缺失,一个优秀成功的家族引领者不仅要创造财富,更应具备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把具有家族文化特点的精神内核烙印在子女身上,以及形成家族独特的内涵和品质,才能够持久地创造和扩大家族的财富。作者简介:彭 博(1981),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金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