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读后感 李杨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本来就是个使人感慨、悲伤的季节,而这个季节的种种,在郁达夫笔下更显凄凉。 郁达夫先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再写北方秋天特点,使北国之秋得以突出。 写北国之秋时,郁达夫先生特别写了南方所不常有的槐树落蕊、秋蝉、奇特的雨,写出了秋浓厚的意境、姿态,处处都表达出了故都秋的独特之处。 从古至今,历代诗人、词人都喜欢写秋,是因为“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秋的
2、风,总是伴随着代表“生命枯萎的黄叶,而且,它总是吹到你心底里,帮你找出某个你曾经为此伤心的事,让你再伤心一回。 郁达夫当时的心情,受局势影响,和他自己的“沉沦,是不喜欢南方的“美景之秋,喜欢的是北方的“凄凉之秋。文中所写景物最为寻常,但我们能通过郁达夫的所见,看到北国浓厚的秋意。 而今的秋天,不是很明显,有时候,仿佛跳过了这个季节,直接进入冬季,其中的原因,或是因为全球变暖,北京一带也热了起来,我们不能听到秋蝉那衰弱的残声,和奇特的雨声;或是时代变了,不再是当年郁达夫那个肃杀的时代了,而是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也没有那种心情去感受秋的凄凉。我们再也感受不到那深沉,悲凉的秋时代变了,秋的宁静,秋的韵
3、味,都被人们遗忘掉了,遗失在某个欢乐的年份。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有感 章珂语 听着妈妈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一开始以为郁达夫写的肯定是我们江南的秋,没想到他写的却是北方的秋,这着实有点让我失望。我想身为富阳人的郁达夫,连这点爱家乡的情怀都没有,真是太没劲了。 谁知,听着听着,我仿佛跟着郁达夫也一起进入了北国的秋。身为南方人,对北方的秋“清、静和悲凉是不容易理解的;对北方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也是不能理解的;对郁达夫通过故都的秋透露自己悲凉的心境也绝对理解不了。 说实话,第一遍我根本不喜欢听,也不愿意听,更别说让我自己看了。但是妈妈尝试着引导我去了解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她说很多时候不喜欢是因
4、为我不了解作家,于是我们百度了郁达夫,一分钟了解故都的秋,看了之后我对郁达夫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无论南方的秋还是北方的秋,都是我们国家的秋,在当时那样的“白色恐怖之下,这样伟大的爱国作家不得不远走他乡另觅生计,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我想今天的我恐怕无法体会他的心境。 通过阅读故都的秋,我明白了,郁达夫首先拿南方之秋衬托北方之秋,之后,郁达夫选取故都中最为寻常的景物,来细细品味这故都的秋。那秋之清,秋之静,秋之悲凉,都被郁达夫用生动形象的事物凸显出来。对秋景描述之后,郁达夫将视线从故都的秋,移至古今中外的人文对秋的品评之中,论证了秋味是古今相同、中西无差的。好一个古今中外无差异,我却一开始还责怪他不
5、写南方的秋,我的胸襟是这样的狭隘,这样有偏见。从故都的秋中,我读出了郁达夫浓郁的伤感、悲哀之情,也为当时的中国陷入这样一种白色恐怖境地而伤感、哀愁。试想一下,假设我处在那样境地,被国民党白色恐怖所威胁,我还能有这样的才情显露出来吗。我佩服郁达夫的家国情怀,寄情于秋,但是仍不忘努力奋力,争取自由的忘我精神。 赵晶宇 自古至今,“秋总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故都的秋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作者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来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作者给出了这样的答复。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作者寥寥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得淋
6、漓尽致。“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的笔尖似乎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抒发,主要是通过和江南之秋的比照反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色彩缤纷的牵牛花、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北方的秋雨.无不展现北方特有的秋意。 如果说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思乡情怀,那么秋便可以将人的思绪都带到过去的回忆中去,或许是在思念美好,或许是在感慨时光的易逝,总之一切浓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萧索中,随风而飘。秋,无论是在
7、色彩上,还是在姿态上,总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如文中描述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秋蝉的哀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听到了那些声音,我的心里有点软软的感觉。 家处南方的我,很喜欢诵读郁达夫先生的这篇散文。那缓缓的笔调,略带悲凉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无穷的想象。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秋天,就越发说明作者对北方秋的赞誉,那是一种心灵,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对北方秋至深至爱,令我感动,令我懂得一种超出灵魂之外的脱俗感受,面对他的感情,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叹息,叹息这故都秋的伟大,以及作者由衷
8、的热爱之情。 李昊翔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北国秋天的所见所感。作者的家乡在富阳,那儿非常美丽,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更是目不暇接,各种野花漫山遍野,园子里绿油油的菜畦如绿色的地毯。故土南国的秋天是丰收的,稻子和橘子都成熟了,种地的人们一个个喜上眉梢。故土的美景令人难忘,有随风飘扬的黄叶,有缭绕山腰的凉雾,有袅袅的炊烟.作者热爱他的故土,跟着热爱故土的秋天。 我记得杭州在深秋的季节时,清晨是凉凉的,中午是暖暖的,夜晚是静静的。爸爸总是给我讲他儿时农村的景象夜晚时,那里的天很蓝,闪亮的星星像我们的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一伸手就
9、好似能摘到一样。我很想去没有网络,没有通讯设备,没有被污染的原生态农村,我盼望着能去农村“摘星星,也盼望着那天能早日到来。于是我和爸爸说了我的想法,爸爸看到我那么想去农村,就对我说:“李昊翔,想去农村,以后爸爸带你去。听了这话,我快乐地跳了起来。 我爱我居住的农舍,也爱农村的秋天和景色. 郑钰萌 我们的刘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故都的秋,郁达夫所写的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这篇散文外表是对北平秋天的赞美,其实也同时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我先来介绍一下郁达夫。他出生于1896年,1945年被杀害。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
10、、诗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在东京参与成立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从事编辑、大学教师等工作,并参加中国自由运动联合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组织,1983年前往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在苏门答腊的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的作品是忧郁的,然而这忧郁背后,那么是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他的成名作沉沦中,他发出了希望祖国强大的呼唤,即便在他移居杭州期间所作的寄情山水的游记。作品中,如钓台的春昼过富春江等,也时时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为什么说沉沦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呢。我来答复
11、,在书本里是这样写,他也希望他们的同学来对他讲些闲话,然后他的同学,却都自家管自家的去,寻欢作乐去,你一见了他那一副愁容,没有一个不抱头奔散的,因此他愈加怨他同学了,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们的敌人,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我总要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仇,复他们的仇。 “忧郁的教人,坚韧的透视这句名言就是为郁达夫而写。 何雨桐 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浓浓的秋意,文章中的秋雨,秋蝉,秋果都非常吸引人。 故都的秋是一本散文专辑,书中有一个单独的篇章,与书籍的题目相照应,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一篇我反复地看了好几遍。 在作者笔下,北国的秋有这几个特点“清、“静、“悲凉。“清给我的感觉就是纯洁,也就是
12、北国的秋后,到处弥漫了秋天的色彩。“静是安静,没有声音的意思,这里的秋天,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你的身边。“悲凉,更多的是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眷恋之情。 我对秋天的概念还不过是。树叶黄了,花凋谢了,天气凉了,秋风起了读了郁达夫写的秋天后,我想我会更留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我也想走进北国的秋,因为南方的秋天太短暂了,还来不及好好感受,冬天就来了。 故都两个字明确地描写出了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包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点明主题,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有一种人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意境。作者通过描绘北平的秋天,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作者生于动乱的年代,都不忘创
13、作,我们要向郁达夫学习,静下心来,充实自我,让祖国更强大。 故土的秋读后感 盛泳荃 我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这篇散文外表是对北平秋天的赞美,其实是抒发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细细品味,作者还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与忧愁。我深深赞叹郁达夫的文章有种含蓄的美。 我是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没有文中那优美的场面,这儿到处是车水马龙,偶尔飘落的树叶也被负责的环保工人扫掉了。秋天,富阳这儿根本感觉不到清凉,只有在11月突然变得好冷,一夜之间,从还穿着背心,汗衫变成缩头缩脑穿着两层长袖服。 在城市里,我根本感觉不到秋。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我还是喜欢秋的,如果你去小区花园或公园,你会发现,这儿的秋景是全世界最美的。其他三季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怒放的菊花,梦幻般的落叶,高的天,静的水,空气中夹杂着一丝薄薄的凉,不多也不少。这时你就会与郁达夫有着同感,但我还是不得不佩服郁达夫细腻的观察力与优美的文笔。 果儿成熟的喜悦,落叶满地的萧索,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中闲人感慨的幽远,将秋描写得出色有味。故土的秋是一篇不朽的佳作。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