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源建设交流材料 切实加强财源建设,是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市域经济开展的突破口。近几年,我们致力于建设工业强市和宜居城市,以培植财源为着力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探索出一条由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兴工业强市转变的路子,实现了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实力增强。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023.3亿元,同比增长19.2%,财政总收入7.44亿元,增长21.9%,其中税收收入2.4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3%,增长38.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5亿元,增长26.5%。 一、转变开展方式,培植绿色财源 市域经济开展是“好与“快的对立统一体,是财源建设的重要
2、载体。我们在加快开展速度的同时注重提高效益,一手抓增长,一手抓环保,提高财源质量。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产业既是强市支柱,也是财富之根。我们在准确把握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根底、要素供应等条件的根底上,坚持不懈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构建了加快开展的产业支撑。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创立农产品加工百亿元县市,培育壮大粮食、果蔬、棉花、油脂、水产品等五大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建设100万亩优质粮棉油基地、10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4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优质水产基地和8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全市开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3家,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农产品
3、加工增值率80%以上。二是壮大工业规模。加快开展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深入推进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支持了7家优强企业、25家中小企业开展,每年投资近2亿元支持企业技改扩规,并将局部企业纳入省政府“直通车效劳范围,促进企业提升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开展。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4.4亿元,同比增长43%。三是加快开展第三产业。着力培植一批商业零售、物资经销、物流配送等大型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努力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功能完备、辐射力强的现代商贸效劳体系。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40%以上。 二强化产品研发,提高
4、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联合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酒业、化工、迅达科技等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开发,加快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大学生回归工程,大力引进、培养、储藏一批领军型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酿酒、化工、机械制造等专业技术人才,打造高素质创新团队。认真组织实施?市质量振兴和品牌经济开展五年规划?,引导企业由做产品向创品牌转变,重点支持中石化化肥分公司、化工等骨干企业产品争创国家级名牌。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商标注册覆盖率90%以上,培育中国著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6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11个,省高新技术产品33个。 三狠抓节能环保,提高可持
5、续开展能力。建立健全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考核和监测体系,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导长松钢厂等高耗能企业调整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广应用生态工艺技术和设备,逐步建立产品或废物生态链,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支持了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开元公司开展,利用对苯二酚生产中的“三废开发碳酸锰、硫酸铵等下游产品,年新增产值3亿元以上。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二氧化硫控制规划,认真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重点加快了投资9872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和投资5500万元的垃圾处理场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严把新上项目环保准入关
6、,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推动经济与环境同步开展。 二、壮大市场主体,培植骨干财源 大项目大企业是财源支撑,小项目小企业是财源根本。坚持把大企业做强,把小企业做大,推进产业聚集,切实增强企业扩张力,提高骨干财源的奉献力。 一把大企业做强,培育产业龙头。坚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实行重点骨干企业“个案扶持和“贴身效劳,优先解决用电、资金、用工、用地等方面的难题,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大力支持和引导重点骨干企业扩容增量、技术创新、装备更新,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快公司开展,举全市之力支持化工投资58亿元的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百
7、亿元企业。加快酒业集团2万吨基酒及陶瓶包装项目建设,使白酒产量到达1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五强,年,酒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1.9亿元。全市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2家,过10亿元2家;年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8家。 二把小企业做大,形成特色板块。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攀亲结缘,向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开发配套跟进,向“专、精、特、新开展,争取更多中小企业进入省“双百工程和宜昌市“双50工程范围。全市每年新增规模企业20家以上。坚持城乡统筹开展,按照“1+9(1个中心城区,9个镇)的开展模式,大力推进“一镇一业,引导各镇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加快开展壮
8、大安福寺果蔬、七星台油脂、马店纺织、董市化工、机械建材等特色工业板块,着力增强乡镇产业竞争力,努力建成一批全省知名的油脂城、纺织镇、建材园、果蔬乡。 三把关联企业整合,推进产业集群。立足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开展配套上下游关联产品和项目,实现大小企业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集群。围绕食品酿造业产业链的延伸,以酒业、华润啤酒为龙头,开展包装印刷、玻璃瓶艺、瓶盖制造、物流运输等产业,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酿酒工业基地。目前已形成酒业产业集群,并被列为全省优势产业集群进行扶持。围绕化工业的壮大,以化工、中石化化肥分公司为龙头,配套碳一化工项目和精细化工项目,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围绕纺织业的扩张,以香港
9、奥美、香港稳健、浙江旺家为龙头,配套开展棉花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及医用卫材、服装加工等产业。奥美公司带动了10家纺织卫材配套企业开展,形成了奥美纺织卫材产业集群,即将建成全省最大的纺织卫材出口基地。围绕机械电子业的开展,以迅达科技、中冶重工为龙头,走差异化开展道路,重点开展新能源、电子材料、重型机械等企业,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企业承接地。年,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产业实现产值117.6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87.5%。 三、夯实开展后劲,培植新兴财源 坚持内外两股劲一起使,引进外资与激活民资并重,招商引资与扩大出口并重,内源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并重,切实增强开展后劲,培植新的
10、财源增长点。 一狠抓项目经济。项目就是财源。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招商引进项目,以项目吸引投资,以投资带动开展。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研究东部沿海地区及武汉等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方向,及时在全市范围搞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情感对接、规划对接、政策对接、要素对接和机制对接,全力以赴引进有市场前景、有比拟优势、有经济效益的产业转移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和方法,将大规模招商与专班招商结合起来,既积极参加各类重大招商活动,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又整合市镇招商力量、信息和资源,扎实开展统筹招商,提高招商效率。我市每年引进投资过10亿元项目2个以上、投资过5亿元项目5个以上、投资过1亿元项目1
11、5个以上。今年1至5月,我市成功引进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75亿元,其中投资过10亿元项目2个,过亿元项目4个。 二提升外向经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进以跨国公司为重点的战略投资者,引导外资投向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效劳业。支持现有外资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和技术改造,增加在的投资,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增加1000多万美元。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切实加强出口基地建设,稳固医用纺织、食品罐头、化工、机电产品出口,扩大电子材料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不断优化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去年以来,我们克服了金
12、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外贸出口额到达4689.2万美元,增长69.7%。 三壮大内源经济。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气氛,千方百计激发和调动广阔群众创业热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唯求所得,力求开展的原那么,在开展领域上“非禁即入,开展环境上“有障即撤,开展效劳上“有需即帮,开展成果上“有功即奖。立足全市近60亿元的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创办企业,着力壮大民营企业阵营。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开展成为主业强劲、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根底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
13、律未禁止进入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全市个体工商户2188家,注册资金6.84亿元;民营企业989家,注册资金19亿元;民营经济占GDP比重90%以上。 四、优化开展环境,培植健康财源 一创优开展平台。把园区作为拉开工业开展和财源成长的平台,投资6.5亿元加强园区配套根底设施建设,合理划分功能区,完善产业布局,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安福寺工业园、港化工园、装备工业园、江口工业园为支撑的工业开展格局。经济开发区重点开展食品酿造、电子材料、精细化工、民用燃具、纺织等产业,努力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现代工业园。安福寺工业园已引进果蔬食品加工业9家,成为最重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以化工、山水树脂为依托,
14、以超常规的速度推进姚家港化工园根底设施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宜昌乃至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争取3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快装备工业园开展,努力建成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周边大中城市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园区。江口工业园重点开展支柱产业的配套项目,努力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园。 二创优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优化经济开展环境的前提,政策不优,环境难优,政策不活,经济难活。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观念,进一步完善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方法和创名牌奖励方法等政策,对招商引资项目在土地征用、工商准入、税费征收等方面实行最大程度优惠。进一步打破区域界限,鼓励和引导各镇引进的项目入园开展,由市财政统一配套根底
15、设施建设,不断增强镇级的造血功能,激活各镇加快开展工商业的积极性,夯实市域经济开展根基。 三创优效劳质量。坚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市级领导定期到联系的企业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开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引进和新办的企业,由市行政效劳中心代为办理各种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效劳。定期举行项目推介会和银企座谈会,积极开展银行行长企业行活动,推动银企对接。充分发挥企业信贷担保公司职能,运用财政贴息贷款,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投资有效益的项目,实现银企双赢。不断完善客商评议评价环境制度,定期组织客商对效劳工作进行测评,对测评不合格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进一步完善执法检查制度,对外来投资企业不准乱检查、乱处分、乱收费,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让企业健康开展。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