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0866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三明六中 林娟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当下的教育事业的整理与审视,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很多观点,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作为一个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本书第一辑主要表达与探讨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等等一些教育非常本质的教育随笔,里头是以心怀教育的学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也同样深刻探讨了我国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学生未来会有怎样的人生,从小而来的价值观念等等都在不知不觉地烙印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行为准则都是在其影响下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教师像是指路标牌,

2、有的能告诉你所有的岔路都通向什么,却不告诉你有多少距离,有的只告诉你一个方向的目的地,多远清楚地告诉你,你要怎么去,用什么方法去。给人生的大概意思,也就是学生通过一次次地指引在人生关键做出选择,每种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人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给出什么样的教育,要有灵魂、会倾听、可以呼吸、在孤寂、静默甚至是疾病中教育,有着教育之美,有生命自觉。既面向他人,也面向自我,不断思索与进步的教育。培养出自觉自主的心态、习惯和能力,按我自己个人想来,其实也是现今家庭和学校给予非常少的教育,自立、独立的教育。然而现今教育离这样理想的教育尚有着很大的距离。现今对教育者的教育都是只有方法没有灵魂,有了越

3、来越优秀的方法,却没有更加深入灵魂的教育,经济发展迅猛的发展,而教育仿佛还在滞后,各种喧嚣与躁动充斥着校园,难以在沉静中坚持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美的,这种美是可以具体表现出来的,这种美展示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美在于教育者对于教育事业诚挚的热爱,在于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美需要实践,需要呵护,理想中的教育难以实现,但不能没有教育的理想。作者也指出现今教师缺乏倾听,有时候学生甚至不能“呼吸”,甚至教育学生的目标都没有明确,好为人师却甚少自省,渐渐迷失。而教育者也是人,普通人,这点在各类媒体的宣传中,渐渐被遗忘。都说教育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成长,是精神上的满足,但要知道,成长的时间太长了,成长是

4、个中性词,它有光明亦又黑暗,教师又能从中获得多少,行业败类就不要算了,那么有心向教育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呢,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社会对其要求往往是很高的,然而社会对其的肯定与真正的理解却往往是可笑的。本书每个章节侧重主题不同,行文风格和内容都会有所变化第二辑中,由作者在德国一年的交流学习,在或轻松或沉重的见闻中的反思与学习。大致介绍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洪堡大学已经在洪堡大学的见闻感想。高等学府洪堡大学的学术氛围让人心驰神往,“论文以德国、加拿大六小时的文化认同比较为主题,作者是一个德国小伙子,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论文写作前后经历五年才完成。答辩过程中,他全程站立,侃侃而谈,不时面露微笑,丝毫没有怯场

5、、拘谨的神色。坐在对面的三位教授也沉稳有度,在提出质疑、表达观点的间隙,不时翻阅论文我在旁边偷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论文中那些五颜六色、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严谨认真但并不古板的学术氛围其实很美好,学习者用五年的时间去完成论文,真正的用心,表现自信,游刃有余,而密密麻麻的批注也无不体现教授们沉稳有度的学者风范。而这理智、审慎和精细的美好学术氛围,离不开德国的教育。从研究儿童书籍的丰富,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还有就是各种大小“仪式”其实就是特定的环境模式,孩子能在其中自热而然地习得规则,这个环境是有家长、学校具体把控,细节决定了孩子们在其中的获益。对待历史的教育,对待跨文化的教育,德国教育在作者笔下,

6、可见一斑,但这个看起来美好的教育模式是德国的,是在德国研究发展起来的,中国可以学习,但不可照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求,这点作者有着很明晰的认识。从这点来说,就像我们去优秀学校学习,听了更有经验的教师的课,但并不意味着应该照搬,实践中应该把更为本质精华的部分汲取出来,不是一味模仿,这才是学习发展所需要的。书中的第三部分,虽然很多是针对校长的,但作为新教师,其中也有很多能让人获益的地方,在工作中,有很多东西其实基本就是过眼云烟,但往往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感觉烦,是抱怨,日复一日,我们该如何从这样的怪圈要如何脱离出来?书中提及有些点让人茅塞顿开,比如学生立场,不是以学生中心,就像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一点都是

7、将师生剥离开来,教学是师生共同促进的,而好几年下来,都是被灌输,不能像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引导,剥离二者,却又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让我想到早前的减负,总是强调学生过多的负担,但这负担仅仅是学生的吗,只是单纯单方面减了学生的“负”,而这些又转回至教师,这些负担几经回转,到最后,只是让师生双方的负担更重。二者的平衡,共同发展其实才是真正的减负。个人看法,思维方式这一节挺有趣,其实这些思维方式的转变适用于非常多的地方,而思维的转变也是非常难的,悲伤的是,目前来说我还是处在点状、割裂、结果式的思维,看起来还满糟糕的,应该去尝试改进自己,去用更合适的思维发展自

8、己。所谓建设教师宇宙,其实是建设整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不只是教师自己内部本身的建设,外部整体的教育环境建设。这是个理想,但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第四辑主要侧重是作者在实践中的研究与发现,主要偏向语文教学领域,但其中的大部分学科还是有相通之处,里头一些关于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学教材之间的联系等等方面的思考都让人获益匪浅,教师真是一个需要长久毅力的职业,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五部分是作者思索改革之路,身为其中一员,该如何去把握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探索者这二重身份,旁观可以保持清醒却没有切实的感受,置身能在实践中得出更适合理论,但也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作者发自内心佩服像叶

9、澜教授这样的学者大家,真的是有着一颗赤诚之心,一路痛苦艰辛,却矢志不渝。这样的人真的值得尊敬,有这样的人在,教育还有着希望。反思自身,真的特别惭愧,连自身的方向都不清楚,不知该如何前行,太过依赖了,甚至连独立人格都没有,其他很难做到,但这一点,想要努力去改变。这一辑都在说教育改革,其实也是人的改革,文化的改革,但这改革之路,漫长而艰辛。可以看出,作者更加沉稳内敛地看待教育,冷静看待改革,探寻更为本质上的东西。教育漫长,改革艰辛,只有不断地践行探索,前路才有光明。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尤为珍视的部分,是对生命体悟的过程,是走过黑暗与困难,在书籍的海洋获取力量,接受像叶澜教授等学术大家的启迪,还有一生所遇之缘感恩等等所有汇聚于文字中,将自己所感受的启示与温暖传达给后来者与同行人。通篇看完全书,我看到的以为走过半生的学者,虔诚地述说对教育的信仰,让我感动之余,也有很多深思。这个非一两句话能够言说,反省自身,是否能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做的是否是有灵魂的教育,会不会倾听,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呼吸,是否有着“生命自觉”,是否正式自我与他人,尊重每一个生命,是否像作者一样,不断去实践,探索,做一个“落地耕作”之人。最后用作者后记中的话做结尾,为自己,为今后的教育事业,加油鼓劲。“精神的热度,灵魂的温度,是对孤独人生的抵御和疏解,也是对千疮百孔对的教育保持勇气和信心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