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深远 李小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安、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开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2、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开展的根底上,着力解决好开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开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开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升级版,反映的是人民对经济社会开展升级的要求。一是从数量到质量、到品牌的消费升级和效劳升级,对产品、文化和效劳有更高质量的要求;二是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升级,现在人们对大气、水、绿化等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绿城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城乡开展由不平衡到均衡:城乡居民收入要均衡、城乡根底设施要均衡、城乡公共效劳要均衡;四是地区开展由不平衡到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经济
3、兴旺,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兴旺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有差距;五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安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新时代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凝聚全社会之力,通过化解开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开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篇:十九大心得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考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我党,我国的一大盛事,为新时代条件下国家的开展提供了主要思路和导向。其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十分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
4、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开展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根本国情的新特点新内涵新变化,为新时代我们党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这将对我国的开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要矛盾的转变充分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呈现的新特征、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说明我国从以前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到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开展阶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
5、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安、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无论是更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还是更加有效地坚持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路线,都要求我们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变化。 第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根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就是信息效劳。要适应这一需求,加快信息化效劳普及,降低应用本钱,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效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开展成果上有更多满足感。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另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就是养老效劳。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
6、年人口比重上升,对养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老年效劳产业开展还比较滞后。为此,要加快推进养老效劳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根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效劳质量,让广阔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效劳,养老效劳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开展的新动能。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再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就是文化效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而能够以充分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数量不多,还不能满足群众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要满足这一需求,就要抓好文化建设,通过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
7、一方面,要推进根本公共文化效劳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基层文化效劳能力建设,加强文化产品、惠民效劳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开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开展,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开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开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质量要求在提升,从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后记者见面会上就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
8、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效劳、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八个更,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质量的要求。 更好的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要使教育资源特别是根底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要创造更多更充分的就业岗位,而且要创造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使人们的工作更有尊严;更满意的收入,不仅意味着居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增长水平到达一定预期,而且收入分配差距能够逐步缩小;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不仅意味着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而
9、且意味着保障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效劳,不仅意味着提升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意味着医疗卫生资源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不仅意味着要逐步解决广阔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尽可能降低群众在住房方面的支出,降低收入负担;更优美的环境,不仅意味着治理好雾霾等突出的环境问题,还要解决好地绿水净等问题;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群众根本的文化需要,而且意味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质量方面的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增加的原因在于经济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结果。所以,习近
10、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转方式调结构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转方式调结构是从主要依靠制造业转向更多依靠现代效劳业的过程,又是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转向更多依靠新兴产业的过程。所以,习近平指出:“如果转方式调结构进程顺利,中等收入群体必然随之扩大。还要看到,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对扩大消费也是有利的。 第三,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升级而且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生态环境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同等重要。 习近平明确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阔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随着绿色开展理念
11、的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由此发生的环境群体事件在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我们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对偷排、造假的,必须严厉打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
12、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坚决不移推进绿色开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开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公平正义的要求更加迫切,坚持公正司法的任务更加繁重。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人民群众的权益。 随着社会生
13、产力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于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的要求更加强烈,共同享有开展成果的愿望更加明显。其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在有些方面不能得到满足,不是由于生产缺乏问题,而是由于分配问题,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确立分蛋糕的权力,导致蛋糕做大了反而分不好蛋糕。第二,社会分层带来“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等问题,一些弱势群体对于共享的要求比较强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开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
14、就决定了,开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牢牢坚持党的根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大力提升开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充分开展;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开展的公平正义原那么、协调性规律,实现平衡开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开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揭示我国现阶段根本国情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的根底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深入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准确把握
15、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李宏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的根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生产力开展水平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开展水平和社会开展阶段的客观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主观选择;但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认识超前或滞后都会干扰社会开展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开展。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16、矛盾。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着全国人民辞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我国生产力开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矛盾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了的实际。因此,十九大报告对此提出了新的论断。 具体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兴旺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开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开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经济上就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开展的不平衡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