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为何与何为自我效能感是近年来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他认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一活动或者任务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因此去激发他积极从事那项活动。自我效能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正好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一理念相吻合。一、为何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不断地开展、深入,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更加
2、的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生的终身开展。而在当前中学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当前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会长远地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开展。中学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所以我们中学的历史教师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除了要讲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但是在我们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的培养还是非常缺乏的,我们中学的历史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而在高考、中考的重压下,片面地去追求一时学习的成绩,却容易无视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无视了
3、影响学生长远开展的各种因素。因为,在我们现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很多的时候,我们往往都太过分地去看重和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学校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太高,而且对学生的评价还是简单的一考定终身,却没有把学生的当前开展与长远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在很多时候,很多的学生就很少去享受和获得学习过程的快乐感和成就感,这样子的结果往往就是让很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学习成绩也就会不理想,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件苦事、烦事。学生的学习能力、体验成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等方面就难以获得很好的开展了。这样子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当下的学习,而且还会深刻而长远地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开展等。所以,
4、在我们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长远的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二、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决定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开展的原因有多种,如:以往的成败经历、周围的环境、情绪或心理、生理的状况以及个人的认知情况、学习的兴趣、归因的方式等。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1.创设良好的气氛和情境,助益学生的历史学习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教师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气氛和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因为良好的气氛和情境是激发和促
5、进学生学习、成长的外部条件。这种气氛和情境就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比方,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问题,让他们独立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我们教师再去肯定他们的努力,这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独立性较强的学生,我们就要防止让其过于的自信,从而产生自负的心理了。另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在学校或班集体里创造一种和谐、良好的学习情境,尽量地让每一位学生去体验自我,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轻松快乐的学习,在这样良好的气氛和情境下,学生就会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并能够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在课堂上想提问题但又不敢提的学
6、生,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发现情况,并设法给他们创造一些时机、营造一定的气氛。有时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去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让这些学生来答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答复以下问题来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赞扬,从而增强其自信心,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发现了一个平时不怎么爱答复以下问题的学生,正在认真地看一本故事书黄海海战。我便记在心里,过了两天刚好讲到中国近代史中的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便让这个学生答复“结合教材概括一下甲午中日战争过程这一问题,这个学生当时就答复得有条有理,而且非常得生动、形象,把整个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特别是黄海海战中的场景
7、、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等深层次的原因都描述得有条有理,他的答复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样,教师通过这样课堂气氛和这个问题的创设,使得这个学生得到了这个答复以下问题和表现自己的时机,并且也得到了同学们的鼓励和肯定,他的心里肯定会格外的快乐,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无形中也就得到了提高。这样又会促使他下定决心,争取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的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创设良好气氛和环境,助益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可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成绩,培养好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的。2.以历史人物、事件为支
8、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春秋时,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可以说,只要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感兴趣,并设法去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会不断地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效率和成绩。那么要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们可以灵活地以历史教材里的人物、事件为支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为我们现在的历史教材里就有许多鲜活的人物、事件、名人名言等,所以在我们平时的历史课上,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结合教材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并且要尽量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9、,以此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在无形中也就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方,在讲到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下令逮捕发动变法的人士,许多人都劝谭嗣同也到日本去避难时,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后“戊戌六君子被杀害,而谭嗣同在行刑前慷慨激昂,英勇就义时所讲的那首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充分表现了维新志士的那种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英雄主义气概。我们的历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维新变法这件事和谭嗣同这样一个人物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
10、我们还可以通过维新变法这件事联系到我们国家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结合维新变法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到我们国家今天所进行改革的艰辛和险阻,并让学生坚决改革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念。这样一来我们既结合了历史事件、人物,又紧密的联系了现实,渲染了时代的气息,并且紧扣了新课改的理念,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在无形当中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和增强。3.进行恰当的言语说服与归因,支持学生体验成功感言语说服是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
11、围人评价的影响,特别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言语。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师就应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赏识教育。我们要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去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经常性地用言语鼓励和表扬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内向、缺乏自信心,也就是自我效能感比拟低的学生,我们教师就更不应该吝啬我们的言语了。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去关心、了解和鼓励他们。另外,对学生在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去帮助学生合理归因,让学生尽快、尽早地走出阴影,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积极情绪体验,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进行言语说
12、服时,我们要尽量防止以下的两种情况:对于那些自信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过高的表扬;而对于那些自信心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不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的话就会让那些自信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自负的心理;而那些自信心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会慢慢地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甚至是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所以,历史教师就应该认识到,进行恰当的言语说服与归因,支持学生体验成功感,是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你行的!“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好的!“只要敢说、敢去做你就是最优秀的。诸如此类鼓励和表扬的话,我们就更不应该吝啬了。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
13、学中来,做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体验成功。比方,在面对某一次考试成绩考差了的学生时,教师就要帮助这些学生全面科学分析原因,即合理归因,帮助其分析内在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情绪等;外在的因素:周围环境、认知水平等。并用适宜的言语对他们进行鼓励,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是一定能考好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当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用我们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语言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我们还可以利用历史上的名人进行言语说服与归因,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体验成功感。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名人的事例并进行言语说服与归因来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应该要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当然,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方式还有很多,如树立学习的典范、增加学生的替代性经验、机智巧妙地对学生的各方面给予适当的评价等,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就一定能够培养好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参考文献:1徐颖.关于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途径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3(04).2杨坚.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意义及其含义D.中国农业大学,2023(06).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