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智成长心智成长_ _小学生心智成长课程小学生心智成长课程书书 遇事总是不放松 我儿子今年 6 岁,我觉得他一遇到什么事总是过分紧张。下面是几个例子:例 1前些日子,我带他参加小学入学考试,其实这种考试没有什么难度。可在此之前好几天,他就开始紧张得不得了,总是问我:“妈妈,老师会出什么问题呀?”“要是老师提的问题我答不上来怎么办呀?”例 2他一直在学琴,平时在家里的时候,他练得也不错。可到老师家里,如果在哪个位置一弹错,他就慌了,老师说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越弹越错,越错越弹得慌慌张张的。例 3他挺喜欢玩电子游戏的,可每次都是看他爸爸玩,我们一让他来玩一会儿,他就直摆手,说怕玩不好。有一次,他
2、爸爸有点不高兴了,逼着他玩了一次,他硬着头皮玩了一次之后,我摸着他的小手冰凉,看来真是紧张坏了。平时我也总觉得他心事重重的,遇事特别爱往坏处想。比如有时候他想看动画片,不是直接提出请求,而是说:“我就知道妈妈不会让我看动画片的。”像上次去参加入学考试,他就说:“我觉得自己考不上。”我就是一个紧张型的人,遇到事情爱往坏处想,小时候一到考试就比较紧张。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一些调节的方法。但每次遇到重要的事,如考试等,我都会充分地准备,这种准备在别人眼里可能都显得比较过分了。但我的先生性格完全相反,他无论遇到什么事都紧张不起来,凡事都想得开。有时候,我就想,如果孩子多像他一点儿该多好。现在社会
3、竞争这么激烈,一个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遇事过度紧张,生活该多累呀!一位着急的母亲 焦虑也会传染 李子勋 这位妈妈写这封信的时候,紧张、焦虑的心态和孩子是相似的。我感觉孩子的问题有三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孩子总是和母亲比较亲,容易与母亲产生深度共情。这样,母亲的焦虑会自然地传递给孩子,甚至母亲还没有觉察自己的紧张情绪时,孩子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担忧了。行为理论认为,6 岁孩子的行为与情绪色彩主要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学习来的。“有其母必有其子”,看来此话不虚。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情绪的传递在家庭内部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比如,父母中的某一位因工作压力大,回家后心情不好,另一位就会约束孩子的言行,并通
4、过共情来帮助对方疏解,孩子也会停止嬉闹来与家庭气氛协调。越小的孩子越会发展一种心灵感觉,当父母心情紧张、焦虑、害怕、担忧的时候,孩子也紧张与害怕。判断的方法很简单,偷偷观察孩子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是否也神经兮兮。或者孩子单独与父亲在一块玩耍,是否也像跟母亲那样慌张。如果后一种情况下,孩子表现正常,那么说明孩子的情绪色彩是与母亲互动呈现的,孩子自有一套适应双亲情绪的能力;如果独处的时候孩子也缺乏信心和容易焦虑,那么说明母亲的行为方式也影响到孩子,需要在互动关系上做适当的改变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二是孩子的心身发展是从对外部世界的逐步探索中进行的,开始的时候战战兢兢,担忧、害怕是一种常态,需要父母不停
5、地鼓励来维持他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兴趣和努力。这本是孩子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母亲用自己紧张的心态去观察孩子,看到的问题其实是母亲自己的问题。想想母亲被焦虑浸染了的眼睛,就像一个人戴了一副有色偏光眼镜,把原本正常的世界全都染上了眼镜的颜色。更糟糕的是母亲坚持用自己的观察来描述孩子,让孩子被迫认同,并无意识地适应或表现出被母亲描述的样子。6 岁以下孩子的心性可塑性很大,仿佛像一块泥,如果你总用一个模子去套,那么孩子就会改变被套成那个样子。既然问题是被描述出来的,同样的行为,父母也可以通过描述去解决。比如,当孩子紧张的时候,故意夸奖他,说我们的孩子真谦虚,明明会做,还是保持谨慎!结果会怎样呢?不要以为孩子会更紧张,恰好相反,孩子的紧张行为被父母认同,孩子会觉得这样的紧张是正常的,反倒不紧张了。我对要高考的孩子说:“紧张是好的,任何竞赛前,人都是紧张的,紧张才能让人集中心智和躯体能力。”认同了紧张,紧张就不再那么妨碍自己了。三是母亲对孩子的帮助往往构成一种悖论情景,用焦虑色彩的行为去改变孩子焦虑的毛病,这不仅于事无补,反倒是火上浇油。有点像以暴制暴,结果可想而知。面对孩子的焦虑,母亲自身需要率先的改变,如果你不能,那么还是由父亲来帮助孩子,才能使孩子言行、情绪更像父亲。编辑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