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旦知道答案,思考就会停止一旦知道答案,思考就会停止 何捷 青年教师总是询问: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也有很多朋友看了我的部分课例后发问:为什么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总是那么积极?之前,大家多将原因归于“我性格外向、语言幽默”,还有的归于“我长相可爱,有点像小孩”后来,看得深入了,才慢慢透过现象发现我的课堂上,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意趣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不曾缺损的,就是思考。例如,我执教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寓言故事美丽的鹿角,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寓言留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道理?当学生简单地从课本中找到“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一句当作“道理”时,我又推动思考这是小鹿得出
2、的道理,而我们读这个故事时,又将获得什么呢?要知道我们是没有“角”的。而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鹿一会儿喜欢鹿角,一会儿喜欢鹿腿呢?到底美丽的东西是不是都没有意义呢?这一问题又将学生推向新一轮的思考,他们下课后还不愿意离开。一个核心的结论浮出水面:一旦知道了答案,思考就会停止;要想课堂有意思,就要让学生的思考延续。好课,就应该让思维处于“忙碌”状态。理解这一核心结论,先看无趣的课堂的两个典型。第一类:不忙。课堂中没有思考,不少课堂整节都很嘈杂。听起来学生都在读,犹如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念不停。我们曾理直气壮地把这样的课堂定义为“扎实”。如今看,唱读不仅不是“实”的表现
3、,还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大声喊,一起读,遮蔽了思考,学生不曾体会学习的乐趣。“不忙”还体现在旧知识的重复教学上。凡是知识点,教师就不断提醒,从头讲到尾,什么都讲,生怕遗漏。如比喻句,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都在讲本体、喻体、喻词。每次遇到就讲一次,每次讲学生都很“配合”,都不需要思考。答案早就经历无数次验证,无须思考,答案也能张嘴就来。第二类:瞎忙。有的课堂,学生显得忙碌,但属于瞎忙:一会儿查找,一会儿圈画,一会儿进行是非判断,一会儿忙着在文中找依据、寻结果这些都是“静态的思考”,忙归忙,却无益。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会随着这些“心知肚明”的结论而提高。更不要说,有时候我们不分学段组织学生进行
4、“任务应对”式学习。例如,在教师的指令下,寻找各种各样的答案来“分享”。其实,检索、朗读技能,在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就基本具备,而到第二、三学段还在忙着检索,还在留时间给个体朗读,这就是瞎忙。这些,你是否感觉熟悉?我们提出:课堂上要让学生思维不停息,不断借助思考推动学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教学应对。答案在文中找不到 抛出问题,寻求答案,不能“一下子就找到”。倘若“一下子就找到”,思考也就一下子结束了。相反,抛出问题,学生找了半天未果,或是在文中原本就没有现成的答案,要开始“被迫忙碌”地思考,那么学习则真正发生了。例如,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杨氏之子时,我们就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
5、:当时,孔君平作为名士,是前来“诣其父”的。而杨氏之子则用机智的话语让孔君平哑口无言。当老杨回来后,要是听家人转述这一对话场景,会有何反应?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文中,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文本中的言语细节,借助相关资料思考。其中还可能涉及“魏晋名士的清谈之风”“言语中的逻辑”“当下的伦理次序”等信息的补充。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就能吸引学生思考、争辩,课堂就活跃起来了。答案远远不止一个 如果抛出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思考的意义就不大。而且,课堂上出现的唯一答案,经常是“正确的废话”,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讲授与记忆的。有价值的思考,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辨能力、举证水平、阐释状态等,都
6、在搜寻答案的过程中体现。只要能自圆其说,皆可成为一个小系统,都应该被承认。例如,美丽的鹿角一课中,我们会让学生结合课后问题表述:到底是喜欢美丽的鹿角,还是喜欢有用的鹿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美丽的鹿角很重要,特别对于公鹿而言,影响着生存与繁衍。实用的鹿腿也不可或缺,那是丛林法则中的求生工具。美观性与实用性,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答案。甚至还有二者兼顾、比例分配等统筹型答案。多元答案的产生,为思考带来满足感,学生自然喜欢参与这样的课堂。目前也许没有答案“提出问题获得答案”,是一种惯性思维。而提出问题后没有答案,也许能刺激思维延续。有时候,问题原本就是未解之谜,这让思考在探
7、索与争辩中更显妙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琥珀太阳金字塔等带有科学知识的小品文教学中,就会遇到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的还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例如,太阳未来是否会爆炸?金字塔的建设者究竟是谁?建设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千万年前的琥珀,真的是这样形成的吗?问题就是“谜面”,提出问题并非要得到答案,而是要在课堂上猜测、推论、遐想,是一次思维的共享。“谜底”就是一个个的推测。也许一个问题会延伸出许多問题,回答时可能又会出现新的疑问。没有答案的问题,会触发思考不停息,这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调整好方向,使思考和追问奔驰在“思维”的跑道上,沿着“语文”的路径发展。即便是讨论“人类会灭绝吗”这样科学性极强的话题
8、,也请学生关联古今,举出事例,多方论证,清晰表达,以语文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而不是陷于无谓的争吵中。此外,思考的忙碌,一定要和悠闲自由的放松状态相交替,谁都没有办法时刻处于巅峰状态。因此,我们提出的“思维的忙碌”,不是追求无缝的紧绷,不是一味地追求思维密度的增加,而是注重思维的质量。质量的保证,就要讲究节奏,犹如音乐一般,又像叶圣陶笔下的溪流,可以在设计时注重“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该思考时不流于形式,该闲散时,就大胆地将时间留给阅读,让学生自己真正地与文本亲近,沉入文字之中。无思维,不学习。思维一旦停止,学习也就停摆。今天的语文课堂,不要一味地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技巧,要从“学习阅读”转变为“通过阅读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思考者,让思维成为最忙碌的学习活动。(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