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名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乙脑病毒经蚊传播,夏秋季多见,隐性感染多为主,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病毒急性起病,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制性痉挛,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散大,病理征,可有后遗症。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脑脊液不易分离病毒。激素、脱水流脑脑膜炎双球菌G-人为本病唯一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染,细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6个月至2岁婴儿发病最高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确诊有赖于脑脊液检查及病原菌发现。普通流脑:首选磺胺类,次选青霉素及氯霉素。爆发型:青霉素抗菌,甘露醇脱水细菌性痢疾G-兼性杆菌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通
2、过消化道传播。均能产生内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病后获得短暂不稳定免疫力,可重复感染。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为主。大便涂片镜检、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成人首选喹诺酮类,次选庆大霉素中毒性菌痢同上病初即可出现高热、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花纹。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采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与氨苄西林静脉注射伤寒沙门菌,G-,短杆状,有鞭毛、不产生芽孢,无荚膜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污染解除,苍蝇和蟑螂以媒介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嗜酸粒细胞消失,玫瑰疹,相对缓脉。主要系
3、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分离到伤寒杆菌。肥达试验阳性。血培养在第二周检出率最高,粪培养潜伏期可阳性首选喹诺酮类,头孢、氯霉素次之。疟疾寄生虫按蚊传播,不直接人传人。普遍易感。预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药物预防或疫苗预防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常见并发症:贫血、脾肿大、凶险型疟疾、疟疾性肾病等。从受检者耳垂或指尖采血作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以姬氏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镜检。1、杀灭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伯喹2、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如氯喹,奎宁、咯萘啶、喹派,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临床发作。3、杀灭配子体,如伯喹
4、,用于切断传播。4、杀来孢子增殖期,如乙胺嘧啶,可抑制蚊体内的孢子增殖发育。病名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虫媒(恙螨、革螨)传播,动物源传播(鼠分泌物接触于人)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白细胞升高,淋巴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尿检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管型。发热期不宜使用解热药物。钩端螺旋体病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是鼠类和猪,尿中排菌。早起高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无黄疸者白细胞可
5、正常,黄疸者可明显升高。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查病原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首选青霉素,首剂40万U肌内注射。恙虫病恙虫立克次体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外斐试验氯霉素霍乱霍乱弧菌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胃肠道传染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多,病后有一定免疫力。7-10月高发无发热无腹痛,米泔水样吐泻物磺胺类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
6、、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临床试验分为I、II、III、IV期。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