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及路径探讨 。新型农村社区是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和现代城市社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城乡一体化开展和农村自身变革与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节约资源、集聚开展的现实选择。但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观念滞后、用地困难、资金缺口大、缺乏规划和政策难配套等困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走“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开展战略、“城乡等值的社区建设理念和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023-0022-03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
2、概念,是农村开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农村社区,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效劳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第一次将农村社区建设放在与城市社区建设同等的地位,说明我国社区建设步入城乡并举的新阶段。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理论阐释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首先出现在西方的一个概念。“社区一词最早于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文中提出。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但直到今天,人们对于社区仍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社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
3、的具有较强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构成必须是具备固定地域、规模数量居民、效劳设施、特定文化、社区意识、管理机构等六大要素1。 其实人类最早的社区形态是农村社区,由于兴旺国家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其学者对社区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集聚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它的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 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有不同阐述,但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新型农村社区虽然脱胎于传统农村社区,但与其有重大区别,主要表达在:第一,社区人口集聚
4、能力增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同质性下降。第二,产业多元化。不仅包括农业,还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旅游业、商贸物流等多种产业。农业也不再是传统农业,而是实现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第 二、三产业将逐渐成为重要收入来源。第三,“村民自治逐渐转变为社区治理,社区效劳和功能不断提升与完善。第四,居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社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新型农村社区也不同于城市社区。一是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城市社区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根本单元。而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农村社会内在
5、变迁和城乡一体化开展的条件下产生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试点阶段。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形式较城市社区更趋多元化。不同的村庄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习俗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迅速分化,农村社区呈现多元化特征。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较城市社区更为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注重社区根底设施建设,又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开展;既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又要提升效劳设施和效劳功能;既是农民生活的共同体,又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地域。四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比城市社区建设更为漫长。城市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开展卓有成效。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
6、广完善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一定人口规模为根底,以一定产业开展为支撑,以现代人际关系为纽带,以社区组织及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以效劳社区居民需求、促进农村现代化开展为目标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重大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是要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旨在促进农村现代化开展。 1.是农村变革与开展的内在要求。传统的农村是由一个个自然村落组成的,以宗族、血缘以及地缘关系为纽带,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熟人社会,其社会交往结构相对独立,社区治理也自成体系。然而,进入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以后,传
7、统乡土社会已经逐渐脱离孤立、分散、封闭的小农社会模式,日益卷入开放流动的大社会,呈现出开放性、变化性、流动性、异质性等特征,表现在:一是农村大量中青年人口的外出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的日趋两极化和空心化,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严重乏力。二是农村工业化使得农村职业结构不断异质化。工业化浪潮向农村的推进逐步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同质性职业结构,由原来相对单一的种养业开始走向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三是农村阶层结构不断分化并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传统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雇工、私营企业主、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不同的阶层,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开展取向各不相同。
8、四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匮乏导致乡村权力结构单一。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建设严重滞后,乡村自治难以真正实现。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失为农村治理与开展的一种新路径。 2.是城乡一体化开展的外在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开展的切入点。新型农村社区搭建起新的制度平台,成为城乡一体化开展的重要抓手,说明农村和城市一样是国家的根本单元,一起被纳入国家现代化开展进程之中。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可以加速城市根底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效劳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改变城乡居民开展权利、开展时机不对等的
9、状况。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国民待遇和农民生活质量,让乡里人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而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是节约资源、集聚开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人口集聚。新型农村社区大都由多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庄数量减少了,必然带来人口流动,促进人口集聚。二是土地集约。人口集聚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社区规划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增加了土地供应和利用效率。三是公共资源集聚。社区通过地域上的集中建设,有利于农村根底设施共建共享,解决了一些小行政村、自然村重复建设或无力建设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公共支出,
10、压缩了建设本钱。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支农资金统一使用的平台,原来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进行配置,既便于管理,又提高了使用效率。四是经济积聚。通过人口集聚、公共资源集聚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各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快其经济的开展,并修建配套的商业区、超市、文化体育等相关设施,为经济集聚开展提供根底条件。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开展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根底设施不完善,公共效劳资源匮乏,城乡一体化开展的任务艰巨。尽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土地和“资金的问题,成为制约新
11、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是摆在当前的两大难题。 1.观念滞后。不仅表现在局部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当地政府没有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而且局部农民受传统居住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和信任度较低,甚至有抵触情绪。一些干部及群众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上几个工程,各种设施新一点,村容村貌好看点,道路干净点,没有准确认识和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本质。 2.缺乏规划。由于农村长期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致使居民点建设随意性较大,布局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居民点建设无序化,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平面与立体建筑错乱交织,水、电、通
12、讯、播送光缆等根底设施分布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难度。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渐提高,局部群众在原宅基地建了新房,使用不到几年要被撤除或到社区重新建房购房,不仅心理上难以接受,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又造成极大浪费,政府部门在工作推进中有很大难度。 3.政策难配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住建、民政、金融、环保、卫生、教育等部门协同参与和配合。但由于目前政策尚不完善,又没有具体的扶持措施,乡镇一级政府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领者、引导者,在现阶段更多的是扮演参与者角色。由于乡镇政府职权弱化,财政紧张,有效作为的空间有限。因
13、此如果不出台具体的统一的政策措施,以及各部门协调配合,有效整合资源,而只靠乡镇政府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变得十分被动。 4.建设用地难。建设用地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瓶颈。由于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紧,但需求量大。虽然局部地方采取在原有居民点范围内拆旧建新,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或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了局部建设用地,但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开展建设用地需求,假设不破解用地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会面临无地可用的为难局面。 5.资金缺口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资金投入巨大的公共效劳工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投入缺乏。由于长期受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的影响,各级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投入
14、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集体经济收入锐减,多数村负债现象严重。资金缺口大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又一难题。虽然个别地方将涉农、惠农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但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建设需求。加之局部群众收入低,无力在新型社区建房或购房,也阻碍了社区的开展。如何拓展资金来源,建立起有效的融资途径是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的关键。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思路 (一)实行“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在今后的推进过程中,要防止“以指令为导向和以模仿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两者都置农民的实际需求于不顾,造成有限的资源投入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极大不对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受益群体是农村居民,
15、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也理应是农村居民,因此,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立足点在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驱动和农村社区开展的可持续性。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的原那么,宜合那么合,宜搬那么搬,宜改那么改,宜建那么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根据人口、地域、规模、产业开展特点,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分类推进,走多元化的社区建设道路。 (二)推进“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开展战略 根据联合国权威定义,社区开展“是一种经由全区人民积极参加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量,以促进社区经济、社会进步情况的过程。2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政府在这场变革中都起到了组织发动、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从我国看,政府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这对于发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各种要素向农村社区合理流动和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农村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居民应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村社区的实质是培育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效劳能力,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期过程。“农村社区建设者在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能否充分认识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知、意愿和公共需求,事关农村社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3因此,在自上而下地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的积极性,尊重农民在家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在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