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高晓娟 袁都 :卢卡奇在不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前提下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一概念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由于二人身处不同的时代,因此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在表现形式、产生根源、扬弃途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中蕴含着共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一种批判;同时,卢卡奇和马克思都主张要消灭这种现象,二人对物化、异化的表现形式的论述也存在交集。关键词:劳动异化 物化 共性 差异性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308-00215-02“异化或“物化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至今仍
2、然是哲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两本著作为依据,探讨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異化理论的联系和区别。一、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理论的差异性1.表现形式不同异化劳动主要表现为四方面。第一,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产品是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本该属于工人自己,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大量占有。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劳动本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并不是自由的,他们是被资本家强迫劳动的,是十分机械和被动的。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使得人的这种活动变成了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
3、一种手段,人类本质由此成为了异己的本质。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这一异化是前三方面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兴旺商品经济导致了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人的原子化。首先,人的数字化。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兴旺,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产体系,这套体系具有专门化,劳动者不假思索、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套固定不变的程序,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其次,主体的客体化。劳动者由生产过程的主体变为一个零件,一个随时可以替换的数字。因此,劳动者沦为消极的客体,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必须服从机器的运转,人被物所操纵和掌控。最后,人的
4、原子化。人脱离社会关系,变成了各自孤立的原子,人与人的关系极其疏远、冷漠,失去了有机联系。此外,卢卡奇还特别分析了政治领域的物化。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官僚政治体制均实现了形式上的标准化,行政工作人员成为这一机制中被动的客体,他们盲目、机械地服从安排,执行任务,毫无主动精神。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普遍化会造成物化的内化,即物化会由外而内,渗透到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开始自觉地接受这套生产体系,认为这种物化现象是一种客观的规律,自愿遵循和服从,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意识和倾向。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扩展到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2.产生根源和研究视角不同马
5、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它所导致的社会生活条件来论述异化。他认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互为因果关系,二者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而私有制的产生源于生产力的开展。因此,异化劳动是生产力开展到一定程度但是又没有得到充分开展的产物。在生产力开展极其低下的阶段,人类过着群居的生活,社会关系单纯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工产生,它使得人们只具备某方面的能力,只能限制在某一范围来活动,只能机械地重复劳动,这种劳动实质就是异化的劳动;当生产力得到充分开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时,分工就会消失,人类实现了自由全面的开展,在这种条件下,异化劳动将被消除。与马克思不同,卢卡
6、奇没有将物化现象归结为私有制的存在,而是以商品结构为出发点来寻找这一现象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社会开展到这一阶段,任何问题都可从商品结构中找答案。基于这一理念,卢卡奇通过研究认为,是资本主义兴旺的商品生产导致了物化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兴旺,表现为大量的商品堆积,商品生产超越了人本身的存在,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产生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它的本质就是:商品生产使劳动这一人的社会性活动以劳动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遮蔽,而且,这种现象会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开展愈演愈烈。通过比拟可以发现,马克思是站在人类历史开展的角度,从生产力的开
7、展程度来寻找异化劳动的根源,而卢卡奇是从商品结构出发来分析物化产生的。3.扬弃的途径不同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私有财产既是异化劳动的实现,又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因此,要想扬弃异化,就必须从根本上消灭私有财产,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他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能够使人的个性和潜能充分地开展和实现,因此是对劳动异化的扬弃。那么,如何消灭私有财产呢?首先,必须大力开展生产力,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旧式分工,为消灭私有制奠定根底;其次,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必须采用暴力手段,因为,资产阶级绝不会自觉或者轻易地交出自己的财
8、产。卢卡奇认为,物化使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丧失了内在的总体性,最终导致人的世界和整个社会历史开展过程支离破碎,因此,扬弃物化有赖于总体性的恢复。何为总体性?卢卡奇指出,总体性是指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是作为二者的统一体而存在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统一性一旦丧失,就导致了物化。他认为,无产阶级既是物化的牺牲者,又是物化的扬弃者,因为只有无产阶级能够形成总体性的认识,能够自觉意识到人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但是,这种意识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扬弃最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通过比照,可以得出,马克思强调用物质手段来消灭异化,而卢卡奇突出阶级意识对
9、消灭物化的决定作用,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共性1.根本内涵一致如果我们把卢卡奇的物化定义同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表述比照一下,就会发现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卢卡奇在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特征的根底上,给物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开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这说明,二者在本质上都是指人自身活
10、动的结果反过来控制着人,使人失去了主动性,成为被动的存在,即人创造了一种束缚自身的力量。2.表现形式有重合通过前面对二者表现形式的比照,可以发现,卢卡奇描述的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类似于马克思所论述的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他们都是指人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机器、商品等物的控制,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再者,卢卡奇指出的人的原子化接近于马克思所描述的人与人相异化的现象,并且均认为这种现象与劳动者同自身活动相异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在本质上都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物化、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淡。3.对异化、物化的态度一致无论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实质都是在批判
11、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同为马克思主义者,二者均认为这种生存困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物化和异化现象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而不断加剧,对整个人类造成影响。他们都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在批判的时候都与商品拜物教相联系。而且,卢卡奇和马克思都说明,物化现象和异化劳动都具有历史暂时性,最终都会消失,但是它们并不会自发消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努力。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产生差异的原因卢卡奇与马克思身处不同的时代,他们的理论自然会有差异。资本主义的开展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马克思写手稿时,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第一,经济迅速开展,科技水平较高,但是还没有
12、开展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程度,因此,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的表现时,并没有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第二,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阶级矛盾十分锋利,在这种条件下,无产阶级是极有可能起来进行革命的,因此,马克思主张用无产阶级革命来消除异化。而卢卡奇不同,他写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时代,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一阶段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开展,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兴旺,应用更加普及,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因此,卢卡奇不仅揭示了经济层面的物化,而且认为在政治领域也存在物化现象,并且物化的普遍化最终会导致人们的意识也被物化。另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相对
13、落后的苏联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资本主义兴旺的西方国家的革命却一次次失败,这一现状引发了卢卡奇的深思。他认为,西欧各国工人运动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的主观因素。他指出,客观的,即经济上和政治上的革命条件已经具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程度就成为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卢卡奇将物化的消除寄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参考文献:1李青蓉.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38:123-124.2許兴帅.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J.理论与现代化,20233:74-81.3刘卓红.卢卡奇晚期异化观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回应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44:106-115.4杨光强,赵海月.卢卡奇物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异域性开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6:125-130.5胡纯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物化理论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25:38-42.责任编辑:赵世鹏作者简介高晓娟,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袁都,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文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