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与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寇舒摘 要: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工匠精神逐步成为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标准之一。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就应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大背景下,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开展要求视角,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习技能和参与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不断夯实专业技术、提高综合素养,实实在在地为成为“大国工匠奠定素质根底。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性人才,而技术人才又是“工匠精神的最正确传承者,其既是顺应时代革新的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开展的核心要素。故而
2、,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要深入挖掘技能指导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的具体措施,并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载体,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1 强化课程改革,提炼教学经典职业技能竞赛的工程设置是以企业、岗位的用人要求和国家职业技能的核心标准为主要参考内容的,其既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最新的技能要求和行业开展趋势,又表达了企业对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具体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时,就要充分将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全面而仔细地剖析大赛的标准,将其中的核心局部提炼后转化为课程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展现。比方,教师可根据技能竞赛的“明题要求,应用“
3、差异性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明题既表达了大赛的公正、公开和公平,又使本专业的典型性和技能的综合性得以表达。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个性化指导策略。针对根底型简单工艺掌握速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就可延长复杂工艺的综合训练时间,让学生在已有的根底上不断突破自身局限。针对简单工艺技能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就要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引导其寻找和发现自身的缺乏和短板,进而与其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此外,教师要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质量,防止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后道工序修正前道工序的错误,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该道工序未来的犯错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教
4、师的分层指导中迅速提高自身技能,并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形成严谨、仔细的工作态度,进而在技能大赛或未来的岗位中充分表达“工匠精神。2 深化方法创新,拓展资源共享资源是提高受教育者最终实力的重要因素,在职业院校中,学生进行训练的先进设备、优质资源很难普及到常态化的教学中,因此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教学1。比方,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在长期的实战中拥有丰富、全面、多元的正反经验,这既是可贵的宝藏,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战略指导。因此,指导教师就可将其中涉及的成功技能和方法分享给其余教师,如:定期开展交流会、录制阶段性指导视频、形成文字报告等。这不仅能够使常态化的教学内容更精炼、更高
5、效,也能够使学生在躲避失误的根底上精益求精,进而深化“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其次,教师可引导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共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参与各种技能竞赛的学生所获取的经验是终身受益的,其中包括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刻苦的精神等,而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达,因此,由该局部学生共享自身的经验,能够让其余学生更直观、更迅速地获取成长的动力。3 开展校企合作,推进深入融合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的一线技工,因此校方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始终与企业的具体需求相融合、相适应、相契合,而这一需求就给校企合作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学校就可开展校企合作技能大赛,推进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从而在落实“工
6、匠精神的同时,培养“大国工匠。比方,学校和企业可定期开展相对大型的技能大赛,鼓励校方学生、校内教师、企业人员积极参与到合作的技能大赛中。活动开始前,学校和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比赛方案、拟定比赛题目,并由双方共同提供比赛的场地和所需的设备。在比赛期间,参赛选手可由校方和企业派定的技术人员共同培训,双方生成统一的培养措施,保障参赛选手到达最正确状态。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能够在与具有不同优势选手的碰撞中,不断革新自身的技能储藏,更能够将这些优势迅速转化为符合自身开展需求的长处,从而进一步推动自身开展。同时,不同群体共同参与比赛,能够使参与者在展现综合实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工作态度,使自己更严谨、更细致、更专注,进而使“工匠精神落实到校企建设的方方面面。综上所述,职业院校作为向社会大规模输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应始终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视角,不断探究技能竞赛与“工匠精神充分融合的有效措施,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刻地认知到“工匠精神在职业开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真正推动职业教育正向开展。参考文献:1 余振华. 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关联耦合研究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9(4):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