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生儿出血症.ppt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119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5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出血症.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生儿出血症.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生儿出血症.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生儿出血症.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生儿出血症.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生儿出血症.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 新生儿出血症 唐桂琼 5月 定义定义 新生儿出血症即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活性低下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发病原因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因为维生素K缺乏所致。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有:(1)由于孕母体内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故血中维生素K水平和肝内储存都较低。(2)由于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远低于配方奶喂养儿,因此母乳喂养儿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3)维生素K的合成需要肠道细菌的参与,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细菌很少,因此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4)慢性腹泻或因为其他疾病口服抗生素的新生儿由于肠道正常菌群减少

2、而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5)新生儿有肝胆疾病时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6)母亲产前用过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异烟肼等可影响维生素K代谢。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本病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迟发型三型,迟发型也叫晚发型。下面分别加以介绍。1早发型:出血常常发生在出生24小时之内,出血可轻可重,轻者仅仅表现为皮肤少量出血点、脐带残端渗血、头颅血肿,而严重者可有大量胃肠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大便中有鲜血;还可有严重的颅内出血、胸腔或腹腔出血。其发生与母亲分娩前用过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有关。但是严重的新生儿出血临床罕见 2经典型:出血发生在生后17天,多数在生后第23天发病。可表现为脐带残端渗血、胃

3、肠道出血。胃肠道出血时表现为呕血或者大便中带血;也可以有皮肤受压处、穿刺部位的出血、阴道出血、鼻出血和肺出血。多数患儿出血不多,可自行停止。但是也有少数患儿出血严重,可有皮肤大片瘀斑和血肿,胃肠道或脐残端大量出血、肾上腺皮质出血而引起休克。颅内出血多发生在早产儿,严重者导致死亡,存活者可以遗留脑积水等后遗症。本型的发生与单纯母乳喂养、肠道菌群紊乱、肝脏发育不全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有关。3迟发型:(晚发型)是指发生在出生8天后的新生儿出血。多发生在生后2周至2个月,多以突发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颅内出血可以是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临床上表现为惊厥,俗称抽风,伴有呕吐、前囟门隆起等

4、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还可伴有其他部位出血,例如皮肤、注射部位、胃肠道和粘膜下出血。颅内出血量常常较大,压迫周围神经导致脑细胞坏死或导致脑积水。出血严重者常常导致死亡,存活者也常常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例如发育落后、运动功能障碍、脑瘫和癫痫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这种病人主要发生在单纯母乳喂养并且出生后没有补充过维生素K的婴儿。也可以继发于有肝胆疾病、慢性腹泻和长期应用抗生素的婴儿 治疗治疗 1、对于已经发生出血的患儿要立即肌肉注射维生素K1 15mg肌注,可以使出血很快停止。2、出血严重合并休克者可以立即输血或血浆以提高血中的凝血因子水平,纠正低血压和贫血。3、还可以同时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加

5、快止血。如果出血发生在消化道,应该立即禁食,同时静脉补充营养直至出血停止。护理措施护理措施 1、皮下出血护理 皮下出血是由于产道过度挤压造成或受挤压部位出血,出现针尖大小瘀点或瘀斑或血肿。护理时需要观察有无新的出血点及瘀斑出现,血肿是否增大。静脉穿刺时力争一针见血,有瘀斑时应早期应用75%的酒精冷敷,收缩血管减少渗出。2、颅内出血 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常见表现有: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 颅内压增高表现如脑性尖叫、前囱隆起、惊厥等;呼吸改变如呼吸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瞳孔

6、不对称,对光反应差;出现黄疽和贫血。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告知医生。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保持绝对静卧 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合理用氧 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合理喂养 根据病情选择鼻饲喂养,保证热量供给。准时用药确保疗效。维持体温稳定 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

7、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胃肠道出血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呕吐、吐血的次数及量,如发现患儿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肢冷、呼吸增快。要及时检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如发生失血性休克前兆,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患儿的准备,此时应禁食,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 脐带出血护理 检查脐带结扎有无脱落、松动,观察脐带渗血的量,发现扎线松脱,立即重新结扎,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预防预防 既然新生儿出血症可以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那么如何避免本病的发生呢?其实本病的预防并不难,新生儿需要

8、在出生时和生后3个月内补充维生素K1,这样就可以完全杜绝发生新生儿出血症。具体给药方法是在出生时肌肉注射维生素K1 1mg或者口服维生素K1 2mg一次,然后每隔10天同样剂量口服一次直至3个月。如果是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建议乳母口服维生素K1(5mg/天)以增加乳汁中维生素K1含量。也有研究在分娩前给予孕妇口服维生素K1可以提高脐血中维生素K1的水平,可以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1缺乏。谢谢聆听!维生素维生素K1K1 维生素k1属维生素类药物,是肝脏合成因子、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1注射液是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主要用于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治疗。2011年12月,国家食药局通报

9、称维生素K1注射液存过敏风险。贮藏方法常温,避光贮藏。忌冷冻。药品性状 本品为黄色至橙黄色透明粘稠的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遇光易分解。本品在氯仿、乙醚或植物油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水中不溶。本品的折光率为1.5251.528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 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予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4、可用于溴鼠灵引起的慢性中毒。具体用法:(1)静脉注射5亳克/公

10、斤维生素K1,如需要时重复2-3次,每次间隔8-12小时。(2)口服5毫克/公斤维生素K1,共10-15天。(3)输200毫升的柠檬酸化血液。使用禁忌使用禁忌 偶见过敏反应。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新生儿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禁忌症 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注意事维生素K1 制剂/规格 片剂:5mg。注射液:10mg/ml。(1)有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本品的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2)本品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外伤出血无必要使用本品。(3

11、)本品用于静脉注射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4)本品应避免冻结,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儿童用药】【儿童用药】新生儿出血症: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次1mg,8小时后可重复给药。药理毒理维生素K1 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果明显,1214 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本品在肝内代谢,经肾脏和胆汁排出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 2011年12月26日上午

1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第43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表示维生素K1注射液存在严重过敏反应,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要关注过敏反应的风险。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93例,其中过敏性休克328例(占36.7%),严重过敏反应是维生素K1最为突出的不良反应。数据分析显示,维生素K1注射液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不适宜的给药途径等,这些不合理使用加大了维生素K1注射液安全风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医务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维生素K1及注射液所含

13、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同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维生素K1注射液的适应症,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并严格控制给药速度。此外,生产企业应对说明书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增加不良反应描述,尤其是严重过敏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实施主动监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保证用药安全 起效时间起效时间 肌内注射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果明显,1214 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本品在肝内代谢,经肾脏和胆汁排出。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本品与苯妥英钠混合2小时后可出现颗粒沉淀,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现混浊。与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合用,作用相互抵消。水杨酸类、磺胺、奎宁、奎尼丁等也影响维生素k1的效果。药物过量 药物大剂量或超剂量可加重肝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PPT素材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