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1205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作者:杨秉信 时间:2003-11-11 阅读次数:1675 审核: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深得人心,在实际操作上,以克服“应试教育”的诸种弊端而展开。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素质教育有着更新的内涵,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不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其内涵有两点: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它是教育的质量观,但不完全是中小学的。2、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任务,而且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任务。各级各

2、类教育都在培养、提高国民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教会的讲话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综合国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他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民族的实践能力这一角度谈素质教育。因此,它不仅是教育的质量观,也包括教育的发展观,要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此次全教会提出,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归摸,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也要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这是教育的发展观。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原是经济学的概念,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或者采用新组织形式、新的工艺,生产出前所未有的产品。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的“创新”已经大大拓

3、展其经典的意义。创新精神是人类心理的高级形态,是智力尤其是思维的高级表现,有时称为创造性思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向来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解题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包含在内。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对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如果说,在工业文明时代,教育资源是印刷机的产物,与其相应的实践能力比较简单的话,那么在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实践能力的内涵扩大,中小学生必须接受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现代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挑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相辅形成、相互促进

4、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定敢于实践,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优,实践能力强;而实践能力强的人,其思维习惯超脱,不甘于现状,具有较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没。全国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前一段时期,突然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素质全面地发展、主动地发展,这在素质教育的开始阶段特别是克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弊端来说很有必要。但是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着想,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方针和国际上人才竞争的需要着想,我们还应有更高境界的期望目标。我国在建设现代化,迈进新世纪的过程,最缺乏的是创造人才,而创造人才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从小培养,现在的学生社建设新世纪的主力军,学校必须把培养

5、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不是时机地对全国的教育改革作出及时的指导,使素质教育朝着更高的目标推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或者高层次目标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从现实看,“应试教育”沿袭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它的特点是善于模仿,欠缺创新,确定了核心目标更有力于铲除“应试教育”弊端赖以生存的根基。从长远看,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而言,高素质正表现

6、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将为我国进入21世纪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和学术精英提供充裕的后备资源。培养创新精神主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脚踏实地地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和探究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参加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地发展”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素质教育取得初步成效、教育了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素质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表明社会对素质教育寄于更高的期望。核心目标的提出既保持素质教育的前后连

7、贯与衔接,也体现了教育理想方向性与教育实践阶段性的统一。人类正以知识和信息为战略资本,叩开新世纪的大门。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使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重要基础,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觉条件。对一个国家来说,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缺乏创新就意味着缺乏竞争力,就会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江泽民同志1994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

8、界民族之林。”从教育功能上说,教育的功能应该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辨证统一。素质教育的宗旨从个体来说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提出也是为新世纪建立服务与知识经济创造型教育体系的需要。关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创新精神应包括创新的意识倾向、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方式。实践能力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实验、动手、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

9、初步的创造能力。围绕以上基本思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几个基本要求:(1)教育者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措施条件和归宿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引导学生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2)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或造成人格的不健全。(3)要做到几个有机统一,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的有机统一。

10、(4)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教师的科学素质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要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发展。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5)教育者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的广阔时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6)教育者要善于激励学生进取。教育者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去选择。要善于鼓励,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作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应如何变化,才能适应需要,有学者提出以下要求:(1)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2)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3)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4)注意激发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5)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6)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类型和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东亚国家的做法当前,世界各国都做好准备,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从组织机构到人员培养都采取积极措施,不约而同地把教育作为前哨阵地,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知识经济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西

12、方文化很重要的特点是创新,科学、教育、艺术的不断创新一向成为时尚,创新推动着社会发展,这使西方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一直领先东方。在知识经济萌芽时代的今天,西方国家更是力求创新。日本提出技术立国,从国外引进技术,经本土化处理变成日本尽领风骚的生产技术,其中汽车、电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美国惊呼日本打入美国,于是采取相应对策,采取一连串有效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创新。对高新科技加大投入,并迅速化为生产力,产生了从1992年至现在连续8年的高速发展,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在国家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相比之下,日本虽然在八十年代出现过经济辉煌,但由于发展经济主要依靠技术引进,缺乏技术创新,是造成90

13、年代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日本政府不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及时调整政策,提出“科技创新力国”,重视知识、技术的创新。教育也采取相应政策,1996年7月,教育审议会在一份题为展望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其中心思想就是创新。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本身缺乏资源,唯有以科技立国,努力提高国民素质。面向新世纪,该国奉行的教育方针是强调职业培训,国民教育和创意思维。认为只会因循守旧、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不是好国民,提出把新一代培养成为有创造价值的职工队伍。政府决心改善学校和公共教育系统,把学校建成培养创意思维和信息能力的机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科技基础叫薄弱,有参与知识经济

14、的国际竞争,必须及早从教育上找出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把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正是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将素质教育与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这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国际潮流,是建设21世纪现代化中国的战略决策。世界银行对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学生的三方面能力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给定)知识的应用能力;把知识用于不可预见的情况下的能力,比较后发现: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如匈牙利、前苏联、斯洛文尼亚等过的学生了解知识很好,考试很出色、优秀,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所下降,把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即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真正的实践能力就

15、变得很低了。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以色列、加拿大、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甚至一塌糊涂,上小学三、四年级还掰着手指做加减乘除;但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的学生提高了一块。这个报告中没有涉及中国。中国的学生背知识、记东西绝对没问题,但解决问题根本不行。这已经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还在考试的沉重负担下,要想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创新能力,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三步战略目标,这是很难的。全教会抓住素质教育,抓住创新精神,抓住实践能力,这是抓住了根本。所以素质教育不仅仅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16、不仅仅是中小学的任务,而且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任务。职业教育同样要把过去重知识、重理论的传授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导向(转变)。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化走向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发展理论专家提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济,而是美德。因为“美德就是能力,而且是特有的能力。”因此,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是中国职业教育在21世纪的必然选择。所谓人格本位,它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立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有文化的人、人是道德的人,主张以德性统驭能力。这种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他们的道德修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学会做人,即做一个会创业、会学习、会生活、会处世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因此,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将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职业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人格)教育,在实践中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