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农问题论文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农业的脆弱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转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强幅波动之中。由于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农业的调整还很不到位,因此,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力量所确定的,而主要是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为的不良偏好所确定的。 农夫生产乐观性的下降,对农业投入的削减,直接源于利益比较法那么。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夫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夫就会接受削减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前年全国粮食总产仅亿千万吨,粮食平安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去年粮食生产消逝重要转机,
2、总产到达亿千百多万吨,但能否稳固住这一趋势还很难说。中国粮食一旦消逝较大缺口,由于人口众多和交通不便的缘由,靠国际市场调整是没有保证的。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其根本立足点应放在国内市场上。 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进展的一大障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照旧是进展农业的根本要素。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削减。中国的淡水资源严峻缺乏,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41/5,可用于浇灌的水源日益削减。 农业的资金投入严峻缺乏。农夫由于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地产权制度上的缺陷所引发的短期行为,没有力量或不情愿向农地投资。现有金融体系根本不把农夫作为效劳对象,农夫即使有合理信贷
3、需求也融资无门。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至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用品供应严峻缺乏。 人力资源是进展农业的主体要素。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总量概念,而从结构上看,有学问、有文化、把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流程的新型农夫却数量有限,极为稀缺。这种状况不是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而是朝着更加恶化的方向进展。 市场竞争考验着农业的今日和将来。在规划体制和普遍短缺状态下,增加实物产量几乎成了农业进展的唯一目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于需求的约束使实物产量偏好风光不再。卖粮难、卖果难、卖猪难、增产不增收构成对农业的新困扰。农夫既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疯狂竞争,也要面对国际市场的剧
4、烈角逐。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一方法并不总是有效。某种优质品种在种植初期可能会卖个好价钱,但一旦大面积推广,价格马上一落千丈。优质生猪、棉花、反季节蔬菜、瓜果等都没能逃此厄运。这种由个体理性而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承包制度遇到新挑战。这种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权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户,过于精细而形不成规模,无力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人口增减流淌和耕地数量的变化,承包权长期不变与调整承包面积的冲突越来越锋利。虽然中心政府一再声称家庭承包制的政策“长期不变,但各地正在推行的所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正在动摇着承包制的根底。其将来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做出一个明晰的推断。这里的关键问
5、题是,放弃或失去土地的农户能否有一个新的谋生出路。假设没有这种出路,或者眼前有路而最终走不通,那么,他们重新返回土地的要求就会始终存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已经走到了一个关节点上,能否正确处置,关乎中国农业将来的兴衰大计。 农夫的贫困 2023-2023年,农夫收入增幅急剧下降,2023年为9%,2023年为6.4%,2023年为4.7%,2023年为3.3%,2023年为2.1%。2023年每亩农业纯收入为376元,而2023年下降为161元。年以后增幅虽有上升,但仍在低水平徘徊。去年取得增幅的好成果后,连续保持难度很大。 从农夫收入平均值看,还是在缓慢增长,而不是确定量削减。正是这个“平均
6、值简洁模糊人们的视线,看不清问题的严峻性。依据全国农村固定观看点办公室的调查,2万多被调查农户,2023年最高1%收入农户拥有全部收入的9.6%。这局部1%的人口拥有的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群收入合计的1.7倍,依据人均收入计算到达26290元/人。每户家庭纯收入到达102700元,分别是最低20%收入人群的37.34倍和33.94倍。这样算下来,去掉高收入户的份额,相当数量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是缓慢增长,而是确定下降的,也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确定贫困化。 农夫增收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农夫穷困既是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冲突,也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长期不增收,农夫生产乐观性受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就
7、可能发生逆转;农夫收入和农村购置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将受到制约,也会影响农夫对农产品的消费支出,加剧农产品的卖难,令扩大内需方针难以真正落实;农夫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从而产生大量“流民,危及社会安定;农夫不能富有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的目标就不行能最终实现。 造成中国农夫增收难的缘由主要是: 1税负。沉重的税费负担压得农夫喘不过气来。“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无底洞。十多年前农夫自己早就作了形象生动而又精确的概括。据有关方面调查,税改前的农业税全国平均只占耕地产量的2.5%,很轻;三提五统费总额是农业税的三倍,较重;而在规定的税费之外,所谓的社会负担、
8、以资代劳、达标集资等“三乱收费的金额比税费总额还要多,而且没有什么约束,任凭性很大,确是无底洞。 2债务。巨额的债务负担是悬在农夫头上的又一利剑。乡村巨大的债务负担,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最终都转嫁到了一般农夫身上。 3无组织。农夫没有集体谈判力量,也是造成其贫困的重要社会缘由。在社会现阶段,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各自能够从社会利益总量中分到多大的份额,一方面取决于各自的社会地位和奉献,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们的组织程度和影响政策的力量。在这种集团性的利益角逐中,哪个集团的组织程度高,自己的劳动争取社会赐予较高评价的力量强,哪个集团就有可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由于农夫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
9、、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人数众多的优势被组织程度的松散所抵消,因而表现出的群体力量格外微弱。他们只能充当社会利益支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很少有可能以主动进取者姿势和实力影响社会利益的支配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倾斜。 中国农村近乎于天文数字的劳动力供应,是造成农夫收入增幅缓慢的人口前提。不削减农夫,不削减农村人口,农夫就不行能真正富有起来。 农夫的卑微 从理论和法律地位上讲,农夫是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公正地位的构成局部,与工、兵、学、商、干享有同样的权利,并不低人一等。但是,农夫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农夫在社会结构中的实际地位处于
10、最低层。农夫的职业原来是神圣的,没有农夫的劳作和辛勤耕耘,就没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进展。然而,鄙视农夫,看不起农夫职业的社会心理却根深蒂固。农夫耕作了一辈子,给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宝,竟然被说成是没有“工作。而从事其它职业的人,自被一个组织正式录用那天起,就算参与了“工作。除了农业以外的任何行业,录用人员几乎都要经过筛选,合格者才能上岗。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其素养好似不需要有什么要求,但凡别的行业不要的人都可以干农业。 现行的刚性户口管理制度,把农夫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使农夫的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在严格的户口等级制中,农户处在宝塔式等级阶梯的最低层
11、。农夫要想转变自己的户口性质,变为非农户或城镇户,如没有特殊理由和关系,几乎是不行能的。现在虽然有所松动,管制不再那么严格了,但农夫想变成一个真正的“城市人,照旧是一种极不简洁的事情。现行的户口制度对农夫是极为不利的,把他们限制在狭小的地块上,一代一代繁衍下去,与日益进展的现代文明始终隔着一段距离。 国有财产名义上是属于全民的,农夫也是其全部者中的一员,理应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得到好处。可事实上,农夫对国有财产没有实际占有权和支配权,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分到的好处也很有限。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列项时被称为“国家财政支援农业资金,好似这局部钱是国家和“工人老大哥从外部施舍给农夫的,农夫从来就积累不了资金
12、。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国家在奠定工业化根底的过程中,以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夫那里取走了大量资金,农夫为国家做出的真实奉献长期被掩盖了。 到头来,农夫反而成了困难户,成了被“救济的对象,这在规律上实在太荒唐。农夫在财产关系上的这种不公正地位,是其社会地位整体低下的重要根源。 中国农夫是极易患病外部攻击和损害的群体,但是他们极能忍耐。对他们的利益不损害到确定程度,他们的心情很少明显表现出来。在以往大搞政治运动的年月里,很多农夫吃不饱饭,过着几乎赤贫的生活,但还虔诚地“学大寨、“割尾巴、“搞穷过渡。推行农业生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农夫的商品经济观念有所增加,自主精神开头复苏。但是,
13、农夫的总体力量还是很薄弱,缺乏以有效抵抗外来的损害。对农夫的损害主要有:政策性损害,如农业基建投资削减,取消或不兑现已公布的嘉奖政策,某些产品国家订购价格偏低等;交易性损害,如收购农产品压价,残次农机具、假农药、假化肥卖给农夫,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超出了农夫的承受力量等;行政性损害,如有些地方政府机构的少数干部,依仗权势横行乡里,巧取豪夺,大吃大喝,乱搞摊派,严峻侵害农夫的合法权益。面对这些损害,农夫敢怒不敢言,顶多发发牢骚,消极怠工,不乐观完成交售指标,自行调整生产结构。 农夫缺少参与政治的具体组织形式。目前在中国大陆,工人有工会,记者有记协,艺术家有文联,同学有学联,工商户有工商联,总
14、之,各个阶层都有一个政治性的常设组织,唯独农夫阶级是个例外。特殊是农村实行承包制以后,家庭成了农村主要甚至唯一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生活以及局部公共事务都通过家庭来完成。随之而来的是党团组织、民兵组织、妇代会、治保会等原有各种村级正式组织的功能弱化,而新的村民委员会又极不健全,致使农村社会走向失调状态,很多早已消逝的消极甚至丑恶现象重现。 长期以来,对农夫问题的观看,有相当数量的观看主体是从城市利益偏好动身并以其为推断标准的。多年来,我们没有能够跳出这样一种循环,当农业衰退,农产品供应缺乏,威逼到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时,农业才被又一次重视起来。也只有在这时,才体谅到农夫的苦衷,又是“疗养生息,又是
15、“增加投入。一旦形势好转,就又把农夫丢在一边,置农夫利益于不顾,直至农夫不堪负担,生产乐观性下降,农产品急剧减产为止。前几年,有些城市推出了所谓“腾笼换鸟的就业政策,撵走农夫工,腾出位置让城市下岗职工就业,其卑视性就违反了市场经济的根本规章。 解决“三农问题的四点政策建议 、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进展的战略思想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需统筹城乡进展,破除城乡分割的进展观,在进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城乡统筹协调进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富强和农夫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退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淌的障碍,引导农村充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支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异。 、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确定中国今后的农村经济社会进展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物质需求,而要着眼于解决更带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战略目标应是实现以下三大战略转型: 一是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中国农业产业将来的进展方向,是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种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 技术根底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