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六篇汇编|两次全球大危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六篇 【篇一】 还在读的枢纽的坑太深,从二月到四月,看地异常辛苦都未填平。五月初始,选这本,一是私人阅读甜区范畴的经济类读物令人松弛,二是对被习大大委以重任的刘主任印象颇佳,三是好奇所谓的智库格局是否真地宽阔。即便如此,在5月各种临时事务的夹击和自己的拖拖拉拉中,直至6月即将到的此刻真正读完。 书名异常平实,内容和语言更加如此。简单而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并比较了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并总结了这些对国内经济开展的启示和警示,按照综述型学术论文的逻辑构建了框架,各不同角度的延伸是章节内容
2、的拓展,这些视角包括经济,货币,监管,国际政治,宏观视角,微观机制,各自独立又可以单独成一个小课题。瑕疵必然存在,但作为一篇好的大综述来看,帮助专业新人或非专业人员(如本人)对理解大萧条和08年的经济危机的逻辑框架,私以为是高出合格水准的。特别是在6年后,结合国内整体环境的更迭演变看书中提出的应对政策建议和对后经济危机后续影响的可能分析,更加觉得现实网络中动辄以个例现象怼政府处理不当挖苦专家脑残的大V们,才是真正无知。 更具体的私人启示是对之前零星理解的frm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明白10年到16年股市和房市所谓的极端走势和和此刻国际气氛的诡谲某种意义上是种必然;从之前以为自己懂得的
3、无知者无畏,到此时懂得对风险心存敬畏;从之前自以为属于少数的理性谨慎,到起码有知晓实情并非如此的自知。更甚者,在这次阅读里堂而皇之理直气壮地推翻了自己固守的完全忽略政治才能客观的观点。而这种转变和接受,能够折射出自我成长的轨迹,是令我觉得庆幸和欣喜的局部。 在听一个胖子老师讲frm时,他坚持认为国内的金融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会导致很多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失效判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很多行业都要follow一遍美国包括遭遇一次重创才能进步,有玩笑地成分,却也不幸言中很多事实。不过此刻看看,并没有那么悲观。 6月悄然抵达前,2023的执行脚步只能说勉强符合年初的方案,完善和改进空
4、间极大,继续努力。 【篇二】 一、 两次危机的区别 1.人口结构不同:08年老龄化、中产多 2.技术条件不同:08年技术更先进 3.兴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大萧条后,政府开始介入市场、福利制度的建立 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本次危机全球化更紧密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 二、两次危机的共同点 1.危机前都发生了技术革命:1870年开始的电力技术革命到大萧条的爆发(60余年),1980年信息技术革命到08年危机爆发(30余年) 2.危机爆发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政府采取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柯立芝总统VS克林顿+小布什总统 3.收入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4.
5、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兴旺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5.群众的心理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 6.两次危机都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 8.危机的开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信经济复苏 9.危机只有开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革命VS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权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篇三】 指出“大萧条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在重大的技术革命之后,技术革命带来
6、了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同时也让所有人信心爆棚,似乎再也不会有什么可以阻挡人类前进,而过度自信的结果往往带来痛苦的经济调整。接着,他告诉大家,经济繁荣如果是不均衡的,那么会埋下结构性不平衡的种子。面临社会中的“不平等呼声,民选政府不得不满足于低收入群体的要求,而民粹主义在此时容易抬头,货币政策往往为了满足政治需求而被迫宽松,而结果这可能加深危机。与此同时,他也善于研究市场和政策决策者的心理,他指出,在经济外表繁荣时,群众投机心理日盛,这导致了经济的内在调整动力失效,而当危机到来时,决策者又不愿意快刀斩乱麻,往往等到系统将崩时才会被迫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 基于这一系列的研究,刘鹤总结出三点政策思考:
7、第一,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第二,把握中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第三,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这几点看似简单至极的政策建议,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过去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取向。首先,中国把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底线,第二,中国强调和而不同,但把互利互惠作为国际合作根底,第三,中国不轻易卷入任何一次国际争端,把重点放在自身的稳健开展上。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政策,我们会有更加清晰的思路。作为负责协调经济金融政策的刘鹤,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坚持中国经济开展和防范金融危
8、机的双底线思维。对于经济开展来说,中国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推动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尽快到达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同时中国要通过控制宏观杠杆率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平安,并通过稳健有序的方式来协调金融体系的全盘“去杠杆。而在对美经贸关系上,将以防止发生贸易战为底线,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争取足够的时间。 【篇四】 从刘鹤在达沃斯的讲话之后,大家开始将他和中国经济的顶层设计联系在了一起,也开始关注刘鹤的经济理论。目前可以找到的刘鹤专注只有一本,就是2023年出版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本书主要比照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23年的经济危机,其实更像是聚集数据和观点的长论文,那么现在再对这篇论文进行一次
9、再总结。 一、危机的原因: 在阐述危机的原因上,刘鹤的观点很想明斯基的周期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危机路径图 这样的经济脉络其实就是明斯基针对金融危机的推演,本质上可能是技术进步和动物精神的叠加,这是人类经济历史的规律,可能我们谁也没有方法防止。逻辑应该是: 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力突然大力提升,需求短时间内被大量刺激,尤其是新需求,诚如iPhone被创造之前是不存在这种需求的。技术进步往往同步伴随着金融业的进步,金融业的进步可能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手段复杂化,例如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期现错配,例如未来的现金流可以现在折现,本质是资产负债表的扩大化,造成人们倾向于透支消费(本身又会刺激经济,让一
10、起看起来都是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化,看似一切都可以对冲,而且将资产价格与其资产的实质风险通过金融工具的包装,被割裂了,我们再也看不到其风险实质,在乐观情绪下,或者说在既有收益率下人们会低估资产所蕴含的风险。 这个时候现代金融的顺周期特性就展现无遗,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经济好的时候,人们会低估风险,高估风险多带来的溢价,会用短期的过去评估长久的未来。 二、未来如何预防危机: 通过上述的整理可以看到,刘鹤在面对危机的核心观点就是,在经济政策制定中要添加“逆周期因子,金融周期的本质原因是现行的市场经济包括人们的动物精神都是顺周期行为,一定要实现宏观审慎才能降低经济危机发
11、生的概率。 并且刘鹤还有一个论点,就是金融危机本质是一种错配,于个体国家是贫富收入差距的扩大,于全球是国家经济实力和资源分布、政治地位的错配,错配导致了原有经济模式开展的瓶颈,那么解决危机本质上也是解决错配。那么每次危机之后都会形成一次新秩序,作为中国经济的顶层设计者,那么在未来经济开展项下中国在新秩序中的位置就变得非常微妙。 三、危机是否过去: 最后再想总结这个问题,比照与大萧条时代,08年危机由于经济体系和经济理论的兴旺,由于国家实施经济政策的多样化,看似短时间内通过货币政策手段解决了经济危机。但是刘鹤对于经济危机已经结束持疑心态度,因为大萧条最后的解决其实是二战,解决了当前的错配问题。而
12、现在贫富差距之间错配和国家之间的错配是否解决?可能没有表象经济数据显现的那么乐观。并且现代金融已经透支的消费,是否我们可以通过新的技术进步所刺激出的需求填补,也没有明确的信息反映出来。 因此对于08年的金融危机是否真的实现了触底,在刘鹤看来未有定论,不排除货币政策托底下的金融危机有二次触底的风险。 【篇五】 本书为国家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集体智慧之结晶,大纲清晰深入浅出,不过最让读者兴奋的是虽然本书只有270页左右,可书中含有大量极具价值值得深挖的中英文文献资料且跨越不同学科,真是知识宝藏. 3 作者提出因为像经济金融这样的社会科学,没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 基于对历史周期
13、的假设,在经济社会开展领域,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大,也会发现历史的重复现象和相似性. 57 考量一个经济体对外依存度用进出口与GDP之比来衡量. 69 美联储在1929年就提高贴现率问题犹豫不决错过最正确时间窗口,间接导致了货币政策失效不及预期. 87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使用两个经济指标来衡量实施的影响力. 其一是财政赤字/GDP,其二是货币供应量. 215 金融平安网核心架构为三道防线,即金融监管者、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 为何存款保险制度读者猜想是关系到储户对银行体系信任度及发生挤兑危机的可能性. 225 关于社会保障体系作者提醒要注意防止出现另一种偏向,就是不注重初次分配的完
14、善和过分强调二次分配的作用,以及提出过高的劳动条件和追求过高的社保水平. 【篇六】 自从人民日报刊登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之后,刘鹤及这本书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总体上这本书阅读起来并不困难,也将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分析地比较透彻。美中缺乏的是分报告是各机构分别研究的,所有会有很多重复的观点,缺乏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但是这本书仍然对了解经济危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易读,不生涩。 我个人以为,第一篇对两次危机异同点的比较,第六篇的启示,第七篇是整本书中比较精彩的局部,阐述地也比较到位,有思考、有观点,不是泛泛而谈。除了对两次危机的比较,从这本书中也有一些小的知识点
15、学习到,有助于构建架构,完善知识体系。整理一下: 1.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风险隔离被认为是典型的结构性限制措施。 2.牙买加体系的三大内在缺陷:缺乏货币发行约束机制、国际失衡调整机制和汇率决定机制。 3.金融平安网的核心架构是三道防线:金融监管者、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机制。 4.财政手段更追求公平,金融手段更追求效率。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我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刘鹤凭借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获得2023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本书根本可以涵盖刘鹤在中财办15年来对于金融风险的认识,学术价值自然不用多说。从另一个角度看,“十九大后刘鹤同志进政治局,两会后也要就任分管金融的领导,不夸张的说通过本书
16、可以看到未来五年金融监管的方向。 高杠杆、弱监管、收入差距大、产能过剩这些都是全球两次金融大危机的前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些“黑天鹅、“灰犀牛们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在我国经济市场上出现。好在我国管理层已经开始认识到相关问题的严重性,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2023年开始,供应侧改革过程中将去产能、去杠杆作为核心目标去实现。2023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开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年初,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发文,“影子银行不再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未来一段时间,金融监管会继续保持更加强势得姿态屹立于经济市场中。 金融危机本身就不是一个游离于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之外的“野蛮人,它存在于金融理论、货币金融、金融监管、经济政治格局的方方面面,我们既可以用微观的视角来审视它,也可以从宏观的视角评判它。当然,所谓“知易行难,我们经历危机、了解危机、学习危机不难,难的是怎样在这错综复杂的经济市场中真正能找到一条可以权衡之路。我们如何在去企业杠杆的时候还得保证企业的融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