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1299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 摘 要:柞蚕微粒子病俗称为锈病、渣子病、底子病,是当前蚕业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患病柞蚕无法治愈,尤其是近两年来,微粒子病毒率有所抬头,因此微粒子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该病主要通过蚕种传染,如果母种感染微粒子病较重,繁育出的柞蚕会大量发病,造成丝茧减产,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借此提高柞蚕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柞蚕;微粒子病;识别;防治 一、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 1.微粒子病蛾识别。微粒子病蛾,在背血管两侧出现隐约的黄褐色双线,鳞毛稀少短小易脱落。拆对后目选母蛾,发现脂肪体黄褐

2、色,或背脉管两侧有黄褐色双隐线或血液混浊并有黄褐色渣点,多为微粒子病蛾。 2. 微粒子病蚕识别 。微粒子病蚕分为胚种期传染和生长期感染两种。(1)胚种期感染微粒子病蚕的蚕体瘦小,发育缓慢,群体不齐,体壁有较多灰黑色渣点,特别是3龄后发育缓慢,多在4龄前死亡。(2)蚕期经食下传染的微粒子病蚕,除12龄感染严重的结茧前死亡,大部分都可正常结茧。但病蚕发育迟缓,蚕体瘦弱;行动呆滞,把握力弱;由于蚕体内大部分器官均可被微粒子虫寄生,使病蚕血液混浊;蚕体表皮下连成灰黑色病斑,蚕体侧和气门部位灰黑色病斑相对较多。 3. 微粒子病蛹识别。大部分微粒子病茧从外观不易识别,只能通过剖蛹鉴别。受微粒子病原寄生的病

3、蛹,胪顶板不清亮,混浊,暗黄褐色;蛹腹部肌肉收缩性能差,腹部松软,严重的缩膛;蛹皮粗糙无光泽,不光滑,背部蛹皮有褶皱或小突起。 从背部胸腹部环节间撕开,1-2环节背脉管两侧有红褐色渣点。发病轻的,只在胸部血管两侧局部脂肪上有轻微变化,渣点很小,肉眼不易分清,血液稍有混浊。柞蚕软化病在蛹期背脉管两侧有的也出现红褐色渣点,但渣点偏红,且脂肪和血液无明显变化,这是和粒子病蛹的主要区别。 4.病卵的识别。病卵内的微粒子病原是在蚕期侵染,因为病原的繁殖影响蚕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所以患微粒子病母蛾产卵稀少,叠卵多,容易脱落且孵化率低。 二、微粒子病的防治 柞蚕微粒子病是通过胚种和食下两个途径传染蔓延。所以

4、,防治微粒子病必须切断或阻隔传染途径,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选用合格种茧备种,淘汰不合格种茧。 2.严格目选,淘汰病态母蛾。严格淘汰蛾体小、翅薄、鳞毛稀少、行动不活泼、背血管两侧有隐约不清楚黄褐色渣点、卵量少的疑似微粒子病特征的病蛾。淘汰的病蛾要远离保卵室和蚕场并做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烧毁)。 3.认真做好显微镜检查。春蚕制种时产卵母蛾必须全部进行显微镜检查,并且从掏蛾,撕蛾,磨蛾,点片,镜检,病毒卵淘汰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防止微粒子病毒的传播和蔓延。对淘汰的病毒卵同样要进行深埋或烧毁。 4.消灭传染源,种卵、蚕室蚕具要严格消毒。种卵可用0.51%的苛性纳药液浸种1分钟左右

5、,漂净药液后再在3%甲醛和盐酸混合药液中浸泡30分钟 ,漂净晾干。蚕室蚕具可用毒消散或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消毒。消毒室内温度要在24度条件下密闭10小时以上。 5.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1)春蚕摘茧后,对春蚕场全面喷洒来福灵等杀灭柞蚕场内的害虫和遗留的春茧。 (2)秋蚁场出蚕前710天,用生石灰或喷洒蚕场消毒剂进行消毒,对蚕场内的害虫要及时进行人工捕杀或药物诱杀,防止交叉感染。 6.放养管理工作。加强放养管理,及时移蚕,经常做好匀蚕,防止抓伤感染。使蚕良叶饱食,提高蚕体的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成卫.加强微粒子病防治提高蚕种质量J.中国蚕业,2012,33(3):58-60. 2 郑富彦.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J.新农村,2014(4). 3 闫东.蚕种场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技术小结J.北方蚕业,2008.29(2):61. 作者简介:杨志英,满族,籍贯:辽宁绥中,单位:凤城市鸡冠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称:农艺师,研究方向:柞蚕病虫害防治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