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开展亟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农村开展亟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开展和农民增收,亟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让农民依法、有序、自主地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更好地实现、保护和促进自身的利益。 意义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如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代表农民进行谈判的通常不是政府,而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世贸组织规那么规定,反倾销诉讼的实施必须得到占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25以上的生产者的支持。我国农民由于缺少自己的组织,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开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几乎所有
2、农业兴旺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而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导致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制约了我国农业走上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之路。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构建新型农村组织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现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协调政府管理职能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存在困难,是产生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能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村组织结构和功能,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引导、教育和效劳农民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开展,农民开展经济、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对此,应因势
3、利导,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和效劳工作,加强对农民自发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标准和管理,使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阔农民的桥梁与纽带。 现状 改革开放迄今,我国农村组织体系的实质性进展并不十分理想。方案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开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开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 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传统,因而对开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忧,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村又面临着紧迫的开展压力,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
4、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开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体制惯性的挤压。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林业、粮食等2023多个系统,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开展。 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政府干预的不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的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那么。一些由地方
5、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举措版权所有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开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转变观念。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探索和选择,切实转变“全能政府、“大包大揽的观念,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坚持用市场的、民主的、法制的方法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活动;摒弃放任自流的消极思想,在因势利导中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开展。 简政放权。深
6、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效劳组织,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效劳、营造环境上。深化供销社、信用社等合作组织的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效劳的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效劳农民,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开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效劳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纠正村委会“行政化倾向,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效劳、自我教育作用。 制度创新。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同时,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的自发性组织活动,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配置资源、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标准调适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对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边培育、边标准,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标准、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