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我国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思考 一、引言 从极化空间的概念伸展出来的增长极的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称之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经济开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而创新总倾向于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业。这种特殊的企业就是领头产业。这种领头产业,一般来说
2、增长速度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同时也是主要的创新源。这种产业是最富有活力的,佩鲁称之为活动单元(activeunit)。佩鲁指出,增长极理论与含有活动单元的经济空间理论是一致的,因为活动单元可以创造自己的决策和操作空间,建立具有推进效应的中心,并推动整个经济多维的开展。这种产业增加其产出(或购置性效劳)时,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产出(或投入)的增长,也就是说,这种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称之为推进型产业。 中国区域经济开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20世纪80年代)非均衡协调(20世纪90年代)的动态开展过程。典型
3、的开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开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根底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开展战略。区域增长极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开展理论,是采用动态非均衡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开展。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展方向应该是:初始均衡差异扩大相对均衡,即从初始均衡到差异扩大再到相对均衡的开展过程。增长极理论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平衡开展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随着增长极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在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板块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成为
4、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开展的三大增长极。 二、增长极形成根底与开展路径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商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产业开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开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具体而言,经济增长极形成的根底应该由硬环境根底和软环境根底组成。其中硬环境根底包括要素资源、根底设施(包括交通)等,软环境根底(即制度根
5、底)包括政策、文化、观念、人才、科学技术等。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制度是制约经济开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制约着经济绩效。同时增长极的形成根底和地区经济开展的根底密切相关。 1.增长极的形成根底。 (1)区域内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富于创新的经济元素在经济空间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经济元素那么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元素具有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会诱导、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如果该经济元素能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集聚开展即可形成增长极。由于某些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在核心地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导致资本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通过自身迅速增长对临近地区产生强大扩散作用,
6、从而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开展。所以培养增长极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创新是产生极化效应的原动力,它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2)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适宜经济开展的外部环境。 除了创新能力及其主体外,发育成为增长极的地区还需有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从而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经济效率。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良好的环境资源和国土综合利用产出效率及其价值提升空间,能量巨大的内需型消费市场,内生型经济持续健康的开展都有助于快速聚集资本、人才和技术,加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够使区域经济快速成长为增长极。 (3)拥有大规模推进型工业部门。
7、工业经济的开展和成长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极点。要把区域增长极的建立与推进型产业相联系。所谓推进型产业一般是同主导产业紧密配合的新兴产业,在区域内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辐射能力,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和兴旺,具备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们的开展往往能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开展。在增长极培育内涵中,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开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各地区通过扶持带动性强的关键产业,培育和支持支撑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通过抓好大支柱、大产业、大投资、大基地,促进地区工业经济开展,通过工业经济开展以工哺农,做到城乡统筹,才能打造增长极。
8、(4)综合交通设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设施。 具有根底设施优势(高速公路、现代化机场、海港、政策)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各类投资者进入,更容易形成资源聚集继而开展成为增长极。 (5)城市群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巨大辐射力和扩张能力、吸附能力和可持续开展能力。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论文格式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兴旺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开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增长极的选择原那么。 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
9、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但这种增长极不一定选择在传统要素的产地,而是在较不兴旺的低层次的开展轴线上,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开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增长极的定位和选择不能仅仅依赖现有的资源如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更不能单纯依靠国家产业政策干预,而应随着经济的开展,在生产力开展的更高阶段更注重竞争优势。依靠外力(外地资本和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等)和内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的双重作用开展区域经济,培育兼顾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新型经济增长极。 目前我国的增长极,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10、洲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和兴旺地区聚集开展而自动产生的。这种增长极的开展途径特别注重经济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它既克服了自发的增长极的缺陷,又具备国家干预的诱发的增长极的优点。具体而言就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政策引导选择较为先进的地区作为增长极,实行重点推进并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开展战略。这种增长极的开展要经历经济中心地和经济腹地建设两个大的阶段。 成熟的增长极至少对区域经济开展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通过规模经济和生产协作、生产联合、城市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外部经济的节省来实现经济的集聚效果;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
11、(又称为经济腹地:一个与经济中心即经济增长极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是形成较为合理的城市群体系的依托,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经济增长极)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到达并能促进其经济开展的地域范围)的影响,通过区域内的乘数作用和区际乘数作用来实现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3.培育增长极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和培育增长极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防止增长极的飞地性质(与周围环境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保障区域中的推进型产业地方化。在实践中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甚至形成独立周边地区的飞地(或孤岛),导致增长极本身呈现出负效应;布代维尔的分析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怎样才能出现的条件,也就是,如果在极化区域
12、的节点或城市中心所配置的是推进型产业,而且这些产业所诱导的增长又包含在区域腹地之中,那么区域经济就可以通过推进型产业的扩张而增长。 第二,增长极规划和选择要防止过多的政策干预,传统的自上而下建立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的政策受到很多学者的责难和反思,他们反对单纯依靠外力(例如外地资本和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的道路,主张依靠内力(例如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开展区域经济的战略。他们对经济增长极理论和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寂静和影响力下降进行反思,并把其失败原因归结为:一是增长极的飞地性质(与周围环境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二是增长极规划和抉择的政治性质和方案性质,造成极化区域和方案区域的非兼容性和非协调
13、性;三是增长极的定位带有盲目性(增长极位置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城市人口增长方案或全国部门方案的根底上,而不是建立在自身开展潜力或周围偏远地区需求的根底之上);四是增长极理论和政策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五是单纯的增长极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反而使区域差异加剧,以至于增长极政策被说成是两极分化的开展战略. 第三,增长极的定位要建立在区域自身开展潜力或地区需求的根底之上。不同的地区间开展水平,所导致的增长极的战略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培育增长极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在区域内建立相关的经济关系和空间联系。在这一点上,中西部地区不能完全借鉴长三角等兴旺地区培育增长极的成功经验。针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展实际,增长极的的
14、选定与构建,还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第四,应该对极进行极化过程的培育,对极给予资金、技术、政策、人力上的扶持,极化完成后,再通过极、点扩散带动其他区域的开展。 当地政府可自上而下建立诱导性增长极,成立专门的区域开发机构,大力建设根底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建立起推进型产业;通过改善根底设施,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等构建新的增长极。 三、第四增长极潜在地区竞争力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以武汉、长株潭、南昌为支点的中三角区域;以郑州、太原、西安为支点的大中原经济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沈大经济带,有时机成为中国第四极。要想成为中国第四
15、极,除了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还需要依靠市场资源配置以确立自己的优势。从这个角度上看,四大区域中,成渝经济区和中三角区域的经济总量占据强势地位,最有希望角逐中国第四极。2023年四大经济区中心城市的gdp分别为:沈阳和大连gdp总和为12065亿元;成都和重庆为16865.6亿元;中三角的武汉、长沙和南昌为14766.1亿元;中原经济区的郑州和洛阳总和为7635.7亿元。重庆成为了中西部地区第一个上万亿的城市,成都和武汉的gdp在2023年分别到达6854.6亿元、6536.8亿元,位列全国中心第十一位和第十四位。同时,包括长沙在内的两大区域核心城市,gdp增速都排在全国的前列,已经成为挤进全国城市前十名的主要候补对象。 1.双重的国家战略支撑是区域开展的引擎。 目前国家为了支持各大区域通开展,先后推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战略。有局部区域甚至配置了双重的国家战略,也就意味着这些区域能够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容易得到更好的开展时机。目前这四大区域都拥有两个以上经济开展战略,如成渝经济区就有西部开发、城乡统筹、成渝经济区、两江XX县区等;中三角有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等。 2.经济总量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从作为开展支点的城市来看,成渝经济区的成都与重庆对和中三角武汉、长沙和南昌实力相当,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中三角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