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侗族的风俗适应篇一:侗族的风俗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局部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22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了以拉丁字母方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外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构造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局部精华。侗族的风俗适应“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
2、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那么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展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小姐,晚上小姐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聚拢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
3、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风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根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小姐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本人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小姐田、“小姐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风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那么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
4、好客适应。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屹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家畜和堆置杂物。大局部地区日食三餐,也有局部地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局部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
5、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制造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造。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那么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造腌鱼以入冬最正确,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侗族的重要节日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吃社饭
6、:(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参加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过冬节:也确实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喧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特别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拢在一起欢歌、交流。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
7、;有的走亲邀客。而最幽默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存此风俗。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篇二:民族风情:侗族概述(风俗信仰禁忌等)概述:聚居在中国湖南、贵州、广西 3省区相毗邻的 广阔地区,人口14
8、25100人(198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古越语开展而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受汉语阻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方式较多,南部方言那么根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南、北方言又主要以语音差异为根据,各分3个土语。两种方言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那么根本一致,操不同方言的人接触一段时间就能通话。1949年前,侗族没有文字,民间流行汉字记录侗语。解放后,党和政府注重侗族文字的创制工作,经语言工作者辛勤努力,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言文
9、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文方案(草案),从此,侗族人民有了本人的文字。它是采纳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历史: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的“百越的一支“骆越开展而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属于“骆越的部落泛“僚,唐宋时期“僚开场分化,侗族从中别离出来。关于侗族是否现分布地区的原住居民,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侗族是土著居民,有的认为侗族由外地如两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迁徙而来,有的认为侗族以土著居民为根本成分,交融了别处迁徙来的民族,目前尚未有定论。侗族大概在唐宋时期成为单一民族,其居住地在唐代称“溪洞,唐王朝在此地设置了州郡,任命当地大姓领袖为官,没有派兵驻守,此后,在宋、元、明及清朝
10、初期,统治者根本沿袭了唐朝以来的土官“羁縻制,明朝出现了“土流并存的统治场面,到了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侗族居住地才根本纳入了流官的统治范围,土司制逐步废除。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在侗族地区推行了保甲制。其社会开展据史学家研究,有的认为在唐代往常仍处于原始社会,在唐代直截了当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认为其在唐代前已通过了奴隶制社会,然后进入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侗族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后,和各民族一道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剩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 用适
11、应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假设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假设干“小款结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恪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不断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49年冬,侗族人民获得解放。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月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12、。这些自治地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接着,这些自治地点又分别完成了消费材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展社会主义建立,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宏大变化。宗教信仰:侗族社会没有构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多种神灵,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是其宗教信仰的思想根底,主要有自然崇拜、灵魂与祖先崇拜、萨子(女性神)崇拜等。20世纪初,个别地区虽有天主教和新教传入,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然流行。 侗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一般由鬼师主持,鬼师也称巫师。大凡病痛、灾祸、家宅不宁及发生自然灾祸时,人们认为是不同的鬼怪精灵在作祟。因而,就要请鬼师驱鬼。鬼师观察巫书或以占卜法,推断何方何鬼作祟,应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认
13、为是鬼怪将其魂魄偷走,要请鬼师“撵鬼追魂。假设村寨发生流行病或火灾,也要由鬼师主祭扫寨。鬼师有的世袭,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师“赶鬼收受供品作为酬谢。生活风俗:鼓楼系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 ,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来宾、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严重活动的场所。一般一姓建鼓楼一座,因而又是族姓的形象标志。建在寨中心或寨门附近,一般每寨一座鼓楼,大寨有好几座。鼓楼为纯木构造,底部呈方形或六面形,上部为飞阁重檐,屋顶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两种。从外形来看,鼓楼又可分为楼阁型和宝塔型两种。著名的鼓楼有:广西三江县的马胖鼓楼,湖南通道县的马田鼓楼,贵州从江县的增冲鼓楼、信地鼓楼和黎平县的纪堂鼓楼等。侗族的主食为大
14、米,辅之以小米、玉米、小麦、高粱等。南部地区人喜食糯米,糯米食物有糯米饭、糯米糍粑、糯米粽子、糯米粥等。吃油茶是侗族的一种特有饮食适应,油茶中有糯米、花生、芝麻、黄豆、茶水等,人们的早餐即是油茶。吃油茶还有一个风俗,即只用一只筷子,吃完一碗将筷子还给主人表示吃饱了,如不还筷子那么表示没吃饱,主人会再给你一碗油茶。侗族人还喜爱吃腌制食品,有虾酱、糟辣、腌鱼、腌肉等。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侗族家庭大多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
15、小家庭,两代或三代同堂大家庭也较普遍,儿子长大结婚有子女后分家独过,父母一般与小儿子住在一起。家庭财产通常只有儿子有继承权。 侗族青年男女婚姻自主,少有包办。交往方式、名称和活动各地不太一样,一般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白天进展,称“玩山、玩山凉月“或玩山赶坳“;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晚上进展,称行歌坐月或“行歌坐夜。在活动中,男女青年唱歌谈心,寻找恋人。活动一般在节日、农闲时节或劳动之余进展。结婚必须经父母同意,要通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有“不落夫家的风俗,即结婚后,女方要到怀孕后才能住到丈夫家。同姓能够通婚,但必须是不同族,同一房族或不同辈份及姨表不婚。有姑表舅婚风俗,今已淡化。结婚时
16、,新娘手持雨伞步行至男家。通常以35 个妇女和小孩迎送,也有的由合族小姐伴嫁,男家合族青年与之唱歌作乐,并送新娘同返娘家。 服装特色:侗族服饰朴素,色彩以青、蓝、白、紫为主,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一般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装束各地互有差异,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束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爱戴银饰。 节日:侗族有一些节日与汉族是一样的,比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还有一些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节日,如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 侗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庄稼收割完毕时,大家便要庆祝丰收。届时打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