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诚信,和谐社会的道德根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是精神支撑、价值资源和文化根底,但失信那么是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而又突出的问题。因此,以诚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公民的诚信水平,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底,就成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答复的问题。 诚信是维护和支持经济开展的道德资源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道德经济,诚信道德在此居于核心位置,有着特殊的作用。 诚信是维护市场关系的根本道德标准。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根底的劳动产品交换,其根本原那么为等价交换,交换双方都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随着交换关系的复杂化,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便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
2、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错综繁杂的市场交换关系和正常的市场秩序。从深层分析,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也会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客观上的市场制衡机制,促成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 诚信还是市场经济开展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市场经济是比较合理、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的手段,但“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充分利用、有效配置一切形式的稀缺资源,而且还会加剧某些资源的稀缺性,如它会把自己的失灵转嫁给社会道德生活,造成社会道德沦丧,此外,其以商品拜物教为主要内容的负面效应,还会诱发一些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去破坏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易、老实守信规那么,从而造成人文生态和自然
3、生态这些人类共享资源的巨大浪费、破坏,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调节平衡的破坏,引发道德性危机,如诚信缺失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无序化、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破坏等。因此,市场经济生活不可缺少诚信这一道德资源。 诚信是建立和维系和谐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 老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市场经济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在催生着实用主义哲学、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和无序化,消解着现有社会中尚存的良好人际关系。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社会上人人自畏的“宰熟、“见死不救的道德冷漠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信
4、任,甚至疑心一切。此外,贫富差距过大、行政执法不标准、官场腐败等造成的社会不公等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人际关系的恶化。有鉴于此,以诚信为重点、为突破点,进而推动道德的全面提升,就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迫切任务。 以老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老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那么,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诚信道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以爱岗敬业、老实守信、办事公正、效劳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建立
5、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而且还是一个企业开展的无形资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家庭美德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那么。这些关系间的相互忠诚、互敬互爱、长幼有序、融洽和谐的关系,是一个稳定社会不可或缺的根底。因此,诚信建设,应当作为一个关系全局性的民心工程、社会工程、国家工程来抓紧抓好。 诚信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灵魂 政府的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社会正义与公平,也就从根本上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的诚信建设,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公正性问题。二是政府行为的诚信问题。 制度公正
6、是政府公信度的根底。政府的公信力,首先表达在所制定的政策,符合广阔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表达制度的公正、公平原那么,这是制度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实际也说明,制度的公正,是目前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一个要素,也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保证。因此,坚持科学开展观,集中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弥合权利不对等,起点不公平,信息不对称,事实上的不平等等制度设计缺陷,就成为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 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关键在于政府自身。政府是决策者,又是具体的实施者。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最终要通过各级领导去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与其自身行为,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市
7、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呼唤诚信政府。建设诚信政府,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宗旨,坚持以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依法执政,以诚为本;就要率先把诚信内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性因素。 加强诚信道德的人文生态建设 诚信道德培育,需要公民具有科学理性精神。一定意义上讲,公民诚信意识的培育,就是公民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社会科学理性气氛的形成。科学理性精神表达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就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事情的本来面目和实践活动,不主观,不武断,不盲目,不急躁,不作假,做到民主决策,科学
8、决策;面对矛盾和冲突,应该理性地看待并以合法程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诚信道德培育,需要公民树立标准意识。和谐社会是一个以标准为根底的社会。法律标准是外在控制的手段,道德标准是内在控制的手段,目的是通过标准和调控,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公民的无规那么意识在直接或间接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由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失信者有可能屡屡得手,欺骗有可能比恪守诚信有更适宜的环境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其结果便是对诚信道德的彻底颠覆。因此,我们应该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合力,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制度来不断强化公民的标准意识。
9、 诚信道德培育,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诚信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的培育有赖于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根底、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标准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这段话揭示了道德、产权、法律的有机统一,表达了上层建筑与经济根底的交互作用,表达了社会主义制度特性与市场经济共性的统一。这一辩证关系说明,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性和“标准性来管理经济活动,对经济交易秩序作出“应然的安排,要求公民切实兑现承诺,履行义务,从根本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诚信道德那么以“非制度性的软约束来标准人们的行为,两者互生互补,相得益彰。 (作者系河南财经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