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县区马口镇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XX县区马口镇 以XX县区马口镇为例,选取np、lpi、pd、mps、fi为指标,对该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标准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民点布局;景观分析法;因素;规划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2-0398-03 researchonresidentiallayoutoftownplaningofmakoutowninhanchuancity liuji1wanghai2 (1facultyofr
2、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hubei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2;2foshancollegeofscienceandtechology) abstracttakingmakoutowninhanchuancityforexample,selectednp、lpi、pd、mps、fiasindexsforanalysingtheresidenfiallayoutanditscharacteristics.theresidentiallayoutwasadjusted,inordertocarryoutthedevelopmenta
3、ndreclamationoffarmland,standardizetheconstructionofthevillage,improvetheruraladministrativelevelandthelivingquality.itwillprovidereferencetoconstructnewsocialistcoutryside. keywordsresidentiallayout;landscapeanalysis;factors;programming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纲领文件强调了村镇布局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在城乡统筹的开展理念下,新农村必须依托城镇开展。因此,科学编
4、制村镇布局规划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村镇布局规划原那么问题,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金其铭1认为村庄选址原那么应该是节约耕地、尽量利用旧村址、接近耕作区以便于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等。传统中国乡村的形成和开展,有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地缘,一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庄凝聚力和子孙后代的开展2。 该文对于村镇规划所要考虑的要素有自然条件、交通、耕作半径、社会文化、根底效劳设施等。通过居民点增减钩挂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转为集中成块布局,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3。结合参与的XX市土地规划、XX县区土地规划,以及各个县级乡镇规划经验,该文以汉川马口镇规划为例,总结乡镇规划中
5、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设置,以期为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乡镇生产、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概况 马口镇地处汉水下游,位于XX县区东南部,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北沿汉水,属XX县区襄南重镇,也是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被国家农业部、建设局部别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南合作示范工业小区、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是汉川的低丘地带,辖区国土面积62.68km2。全镇范围内小丘、山岗林立,属于陇岗残丘地区,中间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2研究方法 以第2次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库为依据,选取5个重要景观指标4,运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
6、ragstats3.3,对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分析,其指标表述如下。 2.1板块总数(np) np代表研究区域斑块的总数目。 2.2最大斑块指数(lpi) 主要反映景观中最大斑块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越大,说明最大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越大,其取值范围:00,可无限上升。计算公式如下: mps=a/np10000 式中,a为景观所有斑块总面积(m2),np为斑块总数。 2.5离散度(fi) 反映居民点分散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越分散。公式为。 fi=(ani)/ai2 式中,ni为研究区居民点个数,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ai为i块居民点面积。 3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景观分析方法套用公式
7、,分析得到各村庄居民点布局情况,如表1所示。 3.1斑块数分析 马口镇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638.72hm2,占马口镇总面积的10.19%,总斑块数为202块。其中斑块数较多的为高山村18个、英山村13个、官山村12个、光明村12个,说明该村居民点比较零散。 3.2平均斑块面积分析 马口镇的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平均用地规模在10hm2以上的只有旭高村和枣树村(表1),可见马口镇单个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小。 3.3居民点密度分析 居民点密度指数是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反映景观破碎程度。斑块密度越大,那么斑块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其中密度超过6个/km2的有:高山村、官山村、光明村、回龙村、严山村、
8、英山村、白马村。 3.4离散度分析 分析离散度指数,除比较特殊的上色湖、邱子脑村、白石湖村和八屋窑村以外,37个行政村中离散度指数小于1的仅有金河村、枣树村、庙湾村和窑新村。 3.5居民点用地比重分析 各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行政村总规模的比重不同,其中英山村、窑新村、严山村、丁集村、官山村超过20%。总体上,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 4居民点布局特征 经过实地调研、资料整理,规划出村庄的规模、密度,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的村庄空间布局形态(图1),目前,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村庄总体布局分散,耕农以“耕作半径分散居住。 (2)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马口
9、镇大局部农村居民点缺乏系统的规划,大都以独门独院为主,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较大,且布局交错混乱。 (3)乡镇政府驻地周边、主要公路沿线人口密度较高,其中英山村、窑新村、严山村、丁集村、官山村人口密度最高,用地斑块规模小,破碎化程度较高。 (4)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不高。行政村离散度指数小于1的仅有4个村,说明村庄内农居点比较分散,而且“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5)布局结构不合理,交通主干道穿村而过,居住安全受到威胁,也影响交通效率;如一五国道经过的高山村和五福村,以及范岭村、官山村内的沿路建设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道路的
10、交通运行。 5落实居民点布局调整 5.1居民点布局原那么 (1)平原区人口规模在300人以下;山区人口规模在150人以下的村庄;多年人口增长率在10以下的零散居民点,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 (2)存在地质灾害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村庄;地方病高发地区的村庄;生活饮用水困难且通过工程措施难以解决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搬迁或控制其开展。 (3)饮水、供电、通讯、交通等根底设施严重匮乏且修建困难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或城镇搬迁。 (4)人均纯收入较低、无增收潜力的村庄,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 (5)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应控制其开展规模,条件成
11、熟时逐步搬迁。 (6)位于城镇内部和近郊逐步与城镇融合的村庄,应考虑纳入城镇建设,实现城郊村向城镇转变。 5.2布局调整目标 以适应城镇化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到达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以社会稳定为根底,以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为方向,以经济支撑能力为尺度,以村民自愿为原那么,按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方法,把长期渐进式调整与短期跃进式调整相结合,把环境整治与配套建设相结合,把布局调整、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相结合,通过试点探索,加快政策调整和推广节奏,建成汉川平原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5-6。 5.3布局调整方案 通过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按用地标准将零散农居点
12、相对集中到中心村,不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节约大量的宅基地。因此,该文拟定了分类指导、相对集中和分步实施的规划建设目标7-8。 (1)地势平坦的平原以现有行政村为基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中心村不同于现在村委会所在地的村中心,而是严格按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齐全的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这是该村的公共活动和管理效劳中心,对周围农村经济和社会开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涉及的行政村有英山村、五福村、松林村、八屋窑村、邱子脑村和周湖村(图2)。 这种模式可以吸引富裕农民进集镇,既可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又可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对这类村庄而言,关键是安定村民的生活、解决就业。假设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13、,如何解决生活来源问题是关键。常用的方法是采取货币补偿或货币与实物相结合的补偿方案,并辅以一定的社会保障措施和优惠的创业政策,调动这局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或提供就业时机,在改变其土地产权性质的同时,改变XX县区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提高其经济收入。 (2)以现有村落集中布局(图3)。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指导,这个区域内的农村居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那么设置。须兼顾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如根据耕作半径的设定、根底设施的承载量、风俗习惯的融合等因素进行重构。该调整主要采用融入型模式,是指由于村镇的扩张开展,在地域上与其周围的村庄之间界限逐渐模糊,最终连成一体。经济水平较高的集镇有较强的农村
14、集镇化趋势,居民点宜采用农村城镇化型整理。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纳入城镇规划体系,积极提倡建公寓式楼房,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化经营农业,一般要求统建联建,由此可以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9。 (3)距离中心村偏远的村庄(上色湖、横山村、梅子涧等),可建设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居民点。这种农村居民点是纯粹的农村居民社区,按规划所建设的小型村庄,具有较齐全的各项生活效劳设施,有利于农户集中居住生活。但是其规模小,只有一定范围的生活效劳中心,起到逐步吸引的作用,可引导零星分散的居民点进一步地集中。聚居规模根据耕作范围的实际情况,以利生产、方便生活为准。 以上3种形式都是结合农村实际,规划、建设
15、不同规模的农村居住社区,使农户相对集中生活。这是农业生产开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开展方向。 6结论 经过查阅乡镇规划根底理论和参与XX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32023年)修编的根底上,以马口镇乡镇规划中居民点布局的优化设置为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 (1)基于现有二调数据,用统计软件得出村庄居民点的根本现状数据,结合景观分析得出居民点斑块的分布情况。 (2)参考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因素分析,结合居民点布局的优化原那么以及上级政府规划目标要求,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优化设置。 (3)根据实际调研,针对局部性存在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当地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对居民点进行优化调整,既有利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又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根据工作实践结合布局理论,总结出居民点布局设置的规划成果。从适应当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