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与革命擦肩而过】擦肩而过白鹿原的舞台当之无愧地有一种乡土中国的气派!黄土高坡,远到天际的地平线,苍穹,牛车,羊群,演员们说着让人听不太懂的陕西方言最重要的,是秦腔时不时地吼出一两句,疏解情绪,激荡胸怀。 在白鹿原上,上演着一部中国近代史。伴随着国民革命、工农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到来,黄土地上绵延了千年的、具有丰厚儒家思想积淀的乡土文化与西方的、外来的文化发生着剧烈的碰撞。在这剧烈的碰撞中,乡土文化自身的危机暴露殆尽;而在革命尘埃落定之后,乡土,却又显示出了极大的包容力。这是一段多么激荡人心的历史!可是,在白鹿原的舞台上碰撞着的文化元素,却似乎都过于简略与生硬。那必然深刻影响了乡土的
2、革命,以一种漫画式的较为简单的方法,如同走马灯一般在黄土地上流淌而过,没有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迹;以白嘉轩为代表的乡土文化厚重的那一面,成为了每一个动乱格局中惟一正确但浅薄的代表,显现不出它曾经的巨大危机,也就难以表达它深厚的包容力。 我想造成这一落差的恐怕主要是在戏剧结构上。无论导演的时空调度在舞台上如何自如,他都无法在剧本流水账式的线性格局中做大的调整,难免就只能把事件堆积在舞台上,无法深入到经历着剧烈文化碰撞的人物命运中,也无法深入到贯穿在人物命运后的巨大历史图景中。剧场当然可以承载长篇小说的分量,但必须找到适合剧场的表达方式。没有表达结构的支撑,那些人物与历史在舞台上就只能如孤魂野鬼一般,彼此之间构不成巨大的张力,也就只能匆忙地讲述完一个复杂的故事,然后就迅速消失了。 于是,那充满乡土气派的舞台,就只好孤零零地构成了当下最为时髦的原生态秦腔表演的生动背景但这,恐怕并非话剧白鹿原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