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血液制品供求紧张 行业亟需政府扶持引导血液制品供求紧张据悉,近年来,中国的医疗需求出现井喷趋势,医院入院人次增长72.2%,出现一系列问题。郑所长表示,“每年大概用血浆蛋白750瓶,有55%的缺口需要从国外进口。目前,原料血浆的采集和血液制品的生产面临巨大挑战。”同时,血液供应也存在严峻问题,部分地区血液供应紧张实现常态化的趋势。现在每天需要7万人献血,按此比例增长,到2015年,每天需要12万人献血,采血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与粮食资源和水资源一样,血液资源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在这种状况下,血液制品所用的血浆原料非常单一。1年需求8千吨原料血浆,但现在只有40%-50%。由于前期部分浆
2、站关闭,2011年将降低20%。在全国很多城市发生血液供应紧张的危机事件,与往年相比,发生频率更高,也引起了社会关注。“我们认为,由于医疗用血需求极具增长,一个非常微小的变化都会造成企业很大的灾难。比如郭美美事件,就是对我们无偿献血不负责任的评价,使献血非常困难。”郑所长认为,转型期的社会,呼吁公众要有一份公益心。数据显示,在高收入国家丹麦千人有67人献血,香港和澳门分别是30和23人。中国的经济已从第6位上升到第2位,但一系列社会公益指标仍排名靠后。从全球血液保障方面看,中国和红色非洲差不多,与我国经济水平不相匹配。因此,提出一系列应对机制,第一,血液制品无偿献浆的试行与推广。国外的情况表明
3、,无偿献浆是可行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改变我国献浆结构。第二,剩余分离浆的利用,分离浆怎么用于企业,现在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有一些突破。“我们要建立无偿献血的社会营销机制,血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和合理用血的机制。”郑所长强调说,要建立无偿献血的多元公共治理机制,真正实现无偿献血管理的公开、民主、高效。血液制品行业需政府扶持“我国和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司规模较小,只有20多家,研发投入也很小;二是血液制品的综合利用率低;三是产品结构少,品种类型少,影响到资源优势的集中和技术产品雷同;四是很少企业投资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造成了有限资源严重浪费。”泰邦生物集团首席科学家谢亦武表示,从收
4、益性的概念向公益性转变,主要因为教育投入薄弱。血液制品,是不可替代的一类产品。在正常的手术和抢救用药上都受到限制,目前进口部分国外的产品,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这个瓶颈解决。“目前,血液制品行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工艺、现有品种新剂型、新适应证、新品种、替代品。”谢亦武表示,工艺方面,低温乙醇法是主流,作为主干技术,加了层析法可以提炼更多品种,提高现有制品的质量。澳大利亚的公司,1994年采用全层析的方法进行尝试,生产10多个品种。同时,新剂型在80年代的药量非常有限,耐受性也较差,80年代以后开发的剂量较大,副反应也很少。2005年以后,皮下注射剂型保持相对稳定,副反应更少。“就儿科来
5、说,医疗控制的疾病,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尤其是新疆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都是疫苗可以控制,并没有出现大的爆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陈宗波教授表示。血液制品在国内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应该向有实力的企业倾斜,加快产业的进程,保持所需市场的供应。同时,需要很多财力方面的支持。作为高科技产业,需要国家很多引导。对此,郑所长提出建议:“首先,大力宣传原料血浆的公益性质,整个社会乃至于整个世界没有有偿献浆,如果都是有偿的,没有人愿意去献血,可以考虑在城市建立无偿献浆和农村建立无偿献血。其次,对血液制品进行公益性地位的确定,大量促进血液、血浆的支持活动。”“血液制品这个行业,提倡自给自足,为了提供规模化和空间,国外企业主导国内的市场。一个是可以稳定产品价格的作用,建立储备机制和调配机制。”谢亦武倡导说,希望政府进一步引导舆论,从收益性的观念向公益性的观念转变。在每个省的规模和水平上,自给自足,搞浆站的平顶效应。紧跟国外发达国家的步伐,加大科研的力度,提高血浆的综合利用率,充分实现宝贵的价值,研究新的适应证,扩大救治范围,以正确的引导临床应用,与国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