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生产社会化效劳 效劳工程实施方案 为组织实施好我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效劳试点工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想与原那么 (一)总体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推进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以带着小农户开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兼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政策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效劳,大力培育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效劳市场,集中连片地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绿色开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工程实施原那么 一是坚持效劳小农户。
2、把引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走向现代农业开展轨道作为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效劳的重点。始终坚持带动而不是代替农户开展的原那么,把效劳小农户作为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着力解决小农户的规模化生产难题。二是坚持推进效劳带动型规模经营。把突破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作为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效劳的关键。以支持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推进效劳带动型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户独立经营主体地 -1物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环节,初始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农户做不了的工厂化育供苗、仓储烘干等环节,外部性特征强、单个农户作业效果差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环节。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具体工程实施方案,方案由市级农业
3、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2023年11月2023日前报省农委、省财政厅。 (二)公开确定效劳组织。工程实施县(市)农业部门要在深入调研的根底上,择优选择符合条件的农业社会化效劳组织作为工程实施主体,每县(市)选择的效劳组织原那么上不少于3家。在选定效劳组织后,工程实施县(市)要通过公众网站、电视等公共媒体公示效劳组织名单,效劳价格标准,并公示举报 。 (三)签订效劳合同。由工程实施县(市)所在市级农业部门负责制定标准格式的效劳合同,承担工程的工程实施主体要与用户签订效劳合同,明确效劳地块、效劳内容、作业时间、质量要求、质检验收等。工程实施主体要对合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已完成确权登记工作的地区,效劳面
4、积要以确权登记的面积为准。效劳合同签订后要先经托管效劳所在地村委会认定,再经乡镇政府初审,县级农业部门复核,复核通过后分别留乡镇XX县区级农业部门存档备查。工程实施主体要严格按照效劳合同要求提供相关效劳。 (四)认真实施效劳作业。工程实施地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农机、农技推广、植保等部门不定期的对各工程实施主体承担的生产托管效劳工作开展业务指导,确保生产托管效劳工作的质量。 (五)严格核实效劳作业量。托管效劳工作完成后,用户与 -3 四、财政支持方式 试点地区的2023个县(市),每县给予1120万元补贴资金,用于农业生产托管效劳补贴,原那么上财政补助占效劳价格的比例不超过25%,单季作物亩
5、均补助规模不超过80元。工程实施县(市)可根据当地产业开展、社会化效劳市场发育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效劳环节、效劳内容及分环节、分内容的补助标准等。 五、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一)强化组织领导。工程实施县(市)农业部门是试点工程工作实施落实责任主体,要把工程工作列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事项,纳入重要工作议程,统筹协调财政和乡镇等单位和部门,确保工程落实。县级农业部门负责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工程内容落实和政策典型宣传工作。县级财政部门要协助农业部门做好实施方案制定审核工作,并加强工程资金的管理。 (二)强化催促指导。工程实施县(市)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做好业务指导和工程检查工作
6、。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布举报 ,设置举报信箱,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工程实施中的各类问题,如存在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一经发现由财政部门追回补贴资金,三年内不得申请类似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研督导,组织开展检查,推广先进典型做法,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推动行业标准管理。 (三)强化资金监管。工程实施县(市)财政部门要制定农业生产社会化效劳工程资金管理方法,明确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开支标准,落实资金使用方案(或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审核责任。工程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 -5 第二篇:健全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 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
7、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开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近年来,地处我国西部的XX省坚持以科学开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开展全局,适应农业和农村 经济开展的新变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一些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对市场研究不够,仍有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实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终端市场 终端市场是产品流
8、通的最后归宿,是较高层次的市场形态。它连接产需两头,可以真实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研究农产品终端市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进而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在方案经济特别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是“产、供、销,即以产定销、以产定需;而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买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那么应该是“销、供、产,即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户没有完全实现从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从纯粹的生产主体向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土壤、气候、庄稼长势、收成等生产方面的情况,而对农产品
9、的销售、市场行情及其变化关注较少、研究不够。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躲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在市场发育不成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但是,目前有些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用方案经济的老思路、老方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抓农业,重视产品产量多、研究市场销售少,跑田间地头多、了解终端市场少,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变化胸中无数,因而在指导调整农业结构、调节利益关系和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上往往陷入盲目被动,甚至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需求
10、决定产业结构、决定商品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农业,必须立足市场做文章,围绕市场增效益,善于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农业开展。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市场特别是终端市场,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 减少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没有中间环节不行,但中间环节太多也不行。当前,农户增收空间之所以较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了。中间环节越多,流通和交易本钱就越高,农户的利益流失就越多。甘肃以往的一些农产品销售一般都要过三四道手,才能到达终端市场。而
11、在每一个环节上,经销商获取的收益都比农户要高。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仅得了个小头,大局部利益都因中间环节多而流失了。近年来,我们通过鼓励和引导本地经销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批销,把中间环节减少到两个,使收购价在终端市场价格和需求根本稳定的情况下得到了稳定和提高。由于中间环节减少,外销价格提高就能带动龙头加工企业提高收购价格,农民就会从中得到实惠。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同样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有时增收的空间会更大。 在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上,经营主体的多少也大有学问。经营主体过少,就很容易形成垄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吃亏。过去,我们比较注意引商或坐等商家上门收购,无视培育自己的中间商搞经销或者走
12、出去闯市场,结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形成充分竞争,利益分配才会趋于合理,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受益。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指农户之间在生产经营上互助合作的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增强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和开展自身利益。现阶段,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在市场交易中难以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公司(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形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龙头企业是开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
13、作用。但必须看到,龙头企业与农户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仅仅做大做强一两个龙头企业是不够的。因为龙头企业少,竞争不充分,极易形成价格垄断,挤压农民的增收空间。因此,应当形成多个龙头 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应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是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联合起来与龙头企业和中间商平衡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中,如何调节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保护好农户的利益 ,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注重提高市场发育程度,在培育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
14、终端销售市场,为农户便利地进入市场提供平台;二是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特别要积极鼓励更多的经销商和加工企业开展壮大,形成经销和加工企业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三是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应充当农民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按照平衡各方利益的原那么,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赢。 解决运输“瓶颈问题 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运输速度,是影响产品流通本钱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占据市场先机,必须解决运输“瓶颈问题,从尽量降低流通本钱出发,选择最正确的销售市场、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 从运输方式看,公路运输一般要比铁路运输本钱高,但公路运输
15、较为通畅、灵活性大;铁路运输比公路运输本钱低,但灵活性差。在当前公路和铁路运力都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运输业感冒、农产品发烧的情况。因此,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扬长避短,哪种运输方式有利于农产品外销和市场竞争,就选择哪种方式。根据运力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各种中介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产品终端市场的调查研究,做好市场预测,按照市场需求和价格情况,确定农产品发运的方向、总量、时间,制定合理的运销预案,挖掘现有运输潜力,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挤羊肠小道,对那些适宜储藏而自然上市价格又不理想的农产品,可以考虑通过储藏来调节销售期,均衡上市,以取得更好的收益。 健全社会化效劳体系 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是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市场化水平。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越兴旺,为广阔农民提供的效劳范围就越广,农民增产增收的空间和可能性就越大。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应当着力抓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实施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平安标准,把农业标准化融入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