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论语》中的为学之道.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15722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论语》中的为学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论语》中的为学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论语》中的为学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论语》中的为学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道酬勤论语中的为学之道韩星人非学缺乏以成人,孔子提倡“学为成人,为学之道就是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出发点和根底。一、先学做人“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论语学而这里孔子讲了为学的次第和重心,实践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余力了再去研究学问。即首先学做人,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为学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谨信而爱众而学文,是一种顺承关系。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前面的“入那么孝等,这些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是需要在具体生活中践行的。践行以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2、。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其中孝悌之于亲人,属于家庭伦理;谨信之于社会,泛爱之于众人,属于社会人际关系;最后都归结到亲仁上。这五事都要行“行就是修行,躬行践履,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也就是说,就为学之道而言,学做人是第一位的。二、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说:“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那么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假设夫记问之学,那么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缺乏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朱熹在延续传统解释的根底上,提出了本章的反面“记问之学,意思是没有“温故而知新能力的人,所做的学问是“无得于心的“记问

3、之学,是“缺乏以为人师的。这里朱子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有所学,二是所学要得于心。礼记学记记载:“记问之学,缺乏以为人师。所谓“记问之学,就是只记诵书本知识,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也指对学问未能融会贯穿,不能成一家之言。作为老师,当然要明白这个道理,并贯彻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这是从教育学角度的解读,把“温故而知新视为为师的重要条件。另外,孔子的“温故而知新还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说是孔子对整个文化传统和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故是指过去的知识、文献、文化传统,虽然已经成为过去时,但并不一定是“过时的,对“故的不断研习、思考和发挥,是新的知识和思想产生的前提和根底,是新的创造的出发点。在“ 故

4、的根底上创“新,即与时俱进,应对当世的问题。从中国文化开展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深刻地、历史地理解新旧之间的关系,即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开展的关系,对于文化要在继承的根底上进行创新,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三、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论语为政意思是只注重学习而不注意思考,就有可能陷于迷惑;只注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陷入困境。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告诉我们,正确的学问之道,就是要学与思并重,二者都很重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只注重学习前人的东西,而自己不思考、不分辨、不判断,就容易被前人所蒙蔽和限制,就

5、有可能陷于迷惑,不知所从;但也不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不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这样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陷入困境。礼记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为学的次第,表达了几个递进的阶段。开始是学,最终是行。“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培养兴趣,广泛涉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博学遂变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唯有这樣,才能兼容并包,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为学的第一阶段。没有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具有疑心精神,培养理性思维。“审问后还要通过自己的

6、思想来仔细考察和分析,否那么所学就不能为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个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那么会使“博学鱼龙混杂,真伪并存,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使所学得到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决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四、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是指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是指当时的现实社会。孔子所谓“为己并非自私自利,而是为了改造自己、改变气质、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绝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而放弃自己的原那么。至于“为人那么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努力去迎合,以到达追

7、名逐利的目的。孔子用“为己否认“为人,意味着他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修养,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到达理想的人生境界。“为己之学由孔子提出后,为后世儒家学者所继承,并进一步发挥。如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以为禽犊,是说把学问用作馈赠的礼品,作为干禄进身之物,而不是用以提升自己的品质,因而是“为人,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追求为己之学是儒家的为学之道,表达了儒家的人格理想。五、学而乐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门讲“学,不仅

8、仅是指学习知识,而是包含了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学还包括为人处事的道理,深一层说就是学道。为学之道,主要是教人学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在君子的根底上希贤希圣。这里还贯穿了一种“乐道精神。第一句中的“说同“悦,与“乐比拟起来,“悦在心,乐那么见于外钱穆论语新解,即所谓心悦诚服。第二句中的“乐字,表达的是志同道合、切磋学问道义之乐。第三句,虽然字面没有“乐,但“不愠实际上是从反面说的“乐。“不愠其实很难做到。孔子认为,要学为君子,学问日进,道行日深,人们可能不能了解、理解你,但是自身得道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这才是真正的“乐道“以道为乐“与道合一。这种“乐实际上是一种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

9、又超越世俗、超越感官的真乐,宋儒所谓“孔颜之乐,其境界就表达在这里。六、学以致道论语子张记载:“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肆是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官府制造器物的地方、手工作坊,百工在这里观察、学习、制作、揣摩,最后学成一门技艺。在互相学习中就能精益求精,制作出精良之器。子夏以“百工居肆来比喻君子的学习,就是说要像百工学习制作器物那样学习根本的知识技能,不学习就不可能掌握,更不用说理解知识的内涵,做到融会贯穿了。与百工不同的是,君子不能仅仅满足于器物层面,“君子不器,君子要知道器上有道,要通过学习来悟道、明道,进而到达道的境界。整句意思是说,百工长期居住在肆中,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观察,才可以制作出精良的器物,而人们通过学习才能悟道、明道,下学上达,进而实现道的境界,成就圣贤人格。那么,“ 道是什么呢?即天道,也就是仁道。牟宗三说:“下学上达,自知天知,即以人格之与天接,之与天契。此就是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也。“由实践而践仁,由仁之呈现而见天道。未有离开仁之实践而空言天道为如何如何也。由仁之实践而表现仁,仁为人道,亦为天道。牟宗三:儒家学术之开展及其使命,道德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修订版,第12页。到达天道就成了圣人,就是儒家为学之道的终极目标。所以,儒家的为学之道就是希贤希圣、学为圣贤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