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哀痛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15834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哀痛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23年哀痛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23年哀痛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23年哀痛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23年哀痛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2023年哀痛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哀痛日记读后感10篇哀痛日记是一本由法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著 / 法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97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哀痛日记读后感(一):哀痛就是哀痛第二页,就让我深深感动:“我了解患病之中、弥留之际的母亲的身体。瞬间落泪。作为一个学习了太多理论的文学学生,我被罗兰巴尔特的真诚带回自己的内心,又被他的智慧引向更深的思考。我无言以对,无法枉论天才,因为罗兰巴尔特始终是我心中的天才。哀痛就是哀痛,自哀痛始,终于哀痛。哀与痛并存于那颗美丽心灵的广阔世界里,让一切赞美母亲的言辞黯然失

2、色。我哭了,我不是研究者,我是读者。哀痛日记读后感(二):非书评篇 哀痛日记阅后微感当你的亲人去世,除了处理ta的后事,除了偶尔在某个平凡的日子回想起ta在世时做过的事情、你为ta做过的事情,你还会做什么呢? 巴尔特在这本书里给出了他的答案,写日记。巴尔特母亲于1977年10月25日逝世,在他的心里,母亲就是“家庭这个象征性事物存在的唯一证明。而母亲的逝去,对他来说,无亦于精神支撑的崩塌。日里夜里,他忍受着来自于“母亲已逝这个现实的痛苦,不时提笔在纸片上写下当时当刻的感受,有母亲在世时的回忆,有写作,有哀痛,有哲思之辩,有死亡,有他沉浸在哀痛中不时撞击大脑的奇思妙想于是,从1977年10月到2

3、6日到1979年9月15日,近两年时间里,330张小纸片诞生了,纸片里写满了思念,写满了哀痛,也写满了他的人生思考。 作为一个读者,当眼睛穿梭于字里行间,似乎也感同身受,心会猛地一紧,手不肯快速翻往下一页,不时叹气的同时脑袋也会跟着摇头以示无奈。我们希望哀痛会像沙滩上的刻痕一样,风一起便逃匿得无影无踪,可有些哀痛,抹不去也忘不掉,留在文字里,倒还能有点儿意义。哀痛日记读后感(三):哀痛是植入了生命的时间的今日谷雨,黄昏的时候,有了些雨意,此刻,我读完了哀痛日记。罗兰巴尔特从1977年10月26日即其母亲因病去世的翌日开始记起,至1979年9月15日结束。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作者在330张纸片上零

4、碎地记录下了这些简短而沉痛的话句,记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完全可以想象,读这样的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陷入了罗兰巴尔特的哀痛之中。尽管作为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可以从“哀痛这个词里分解出“存在的各种模态,但我相信他这部日记最后剩下的只能是“此痛绵绵无绝期。一个一岁多就失去父亲,从而与母亲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60多年的人,面对的不仅是母亲的去世,事实上,面对的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生活意义的失去,因为他们母子是交互的,这才是悲哀难当的关键所在,所以,母亲去世后,他不想写作,不想旅行,不想出门了,只想“能够呆在家里,为的是让那些花永远不会凋落。看

5、到书中罗兰巴尔特不断地像孩子一般地哭泣,常常流泪满面,无限绝望,我想,他的哀痛是植入了时间的,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结。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本书的只言片语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一边读,一边想自己,这过程变得非常漫长。几乎每一句话都被我用铅笔划出来了。读哀痛日记,让我忘记了罗兰巴尔特的其他著作。确实,真挚的感情是普世的,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哀痛是属于世界上所有的人的,因此,我相信这本书会比他的任何一本著作都要让人难忘。最终的孤独出现了,它模糊不清,从此只有一个词可以言状,那就是我自己的死亡。我看见燕子在夏天的夜晚飞翔。我心里想同时痛苦地想到了妈姆不相信灵魂、不相信灵魂的不朽性是多么愚笨啊!唯物论是多么愚笨的

6、真理啊!至于死,妈姆的死让我确信(而在此之前是抽象的),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在这一点上从来不会有歧视可言,于是,以这种逻辑来确信应该死亡使我感到慰藉。哀痛日记读后感(四):夜晚终于结束了罗兰巴尔特的母亲于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辞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不间断地坚持写哀痛日记。这是怎样一种表达?这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我没有适宜的言词表达,我能想见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语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标准纸上痛切地流淌,该是和着他的泪水吧,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儿子的痛切的泪水的。他想要用这些亲手裁制的写满哀痛的字条对哀痛进行度量。这是一本由简短的文字和痛苦的思想凝

7、结而成的小书。但是我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在一个独处的夜晚或者充实的白日将它读完。我允许自己读读、停停,将那些满溢着哀痛的文字一遍遍反复阅读、咀嚼,我能从他每一那么言语不多的日记里感受到他对母亲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但是,也仅只如此。我始终是个旁观者,我只能冷静地看过去。那些文字有着他自身独特、深蕴的含义,它们不需要我自作多情地掺和进去,他们不愿意被我打搅,哪怕我只是善意地想要和他们交流一下。巴尔特在11月19日的日记上写下“【身份的模糊。】有几个月,我曾经是她的母亲。就好象我失去了我的女儿(是不是更痛苦呢?我不曾想过。)我丝毫不疑心这种突兀出现的,然而纯属善意的意识模糊的现象发生,它完全是有发生的

8、可能性和根底的。极其相似的情况在年初的某个昏暗的黄昏也曾莅临我的意识。那时,我的两个粮油的儿子刚刚复原。之前的一个多月里,两个儿子轮番生病,他们如同商量好了要考验我的承受力一般,先是感冒发烧,然后是例行公事地拒绝饮食,我明明知道这只是长时间用药后的正常反响,却还是在接下来的数日里莫名地恍惚起来。而这种状况,在那个氤氲着雾气的黄昏到达了极限,在思想高度紧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我妄图托着疲惫的意识前行,但是,我恍惚了。我是谁?我曾经想着单独走完这一生的,尽管父母使用了种种非常手段。但是,并不能动摇我的一定之规。那么,现在的我又是谁呢?我想要挖下去,可是,我并不是个足够勇敢的人。所以很快我就让自己

9、沉浸在夜色中,任模糊的意识遁逃无形。当巴尔特母亲的死亡作为一个突发的事件闯入他的生活时,他如一个物体完成了一次自由落体运动。他没有任何选择地处于谷底,尽管他曾在11 月30日的日记中表白:“我并不处于哀痛的状态之中,我悲伤。我能感受到他试图说服自己,从那个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谷底挣扎出来,可是这力量真的太薄弱了,它看上去那么苍白无力。这种挣扎显现在一个刚刚失去深爱母亲的儿子身上太过正常,这种挣扎是让人同情又能够唤醒迷茫的人性的。但同时,他很快意识到“时间不会市4任何东西消失,它只会使哀痛的情绪性消失。巴尔特在写这些日记的日子里,一直挣扎在哀痛和确认并重新选择生活之间。他无法控制自我的左右摇摆。

10、在1978年4月21日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对于妈姆之死的思考:突然而急速地变化着,很快就叫人心衰力竭,叫人万分难受,而又觉得茫然。其本质是:对于终结确实认。他向我们昭示,从这一天起,巴尔特已经开始尝试确认,确认母亲生命的终结,这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使命似的终结。他只能是一个漫长的痛楚的过程。它如同丝网细致、缜密地和他纠缠,在他写作的间隙,在他为法兰西学员准备讲稿的过程中。哀痛如影随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幸见证大师那段痛苦而高尚的精神历程。哀痛日记读后感(五):思念,或哀痛倾诉思念,或哀痛倾诉读哀痛日记在收到罗兰巴尔特的哀痛日记的那天晚上,我少有地在本书扉页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的话:这样一

11、本精致的小书,阅读从此刻开始,我想这样的过程一定是慢一些、再慢一些的。尤其是面对哀痛日记,我唯有一条条地感知。作为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散文家,罗兰巴尔特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大到众人在读他任何一本书时都不由自主地用他的理论来解释他的精辟言论。但当面对罗兰巴尔特著作中最为特别的一本悼亡书哀痛日记,我不想(也无能为力)讨论他的理论有多么伟大,我只想说的是,作为儿子的罗兰巴尔特。同样,作为一册思念之书,我觉得哀痛日记比他的任何一本著作都要伟大,让人难忘。这本日记,罗兰巴尔特从1977年10月26日即其母亲因病去世的翌日开始记起,至1979年9月15日结束。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作者在33

12、0张纸片上零碎地记录下了现在摊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短小却哀痛的话句。两年来,哀痛、思念无日无夜不纠缠着他,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汹涌思念带来的哀痛,罗兰巴尔特在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标准纸上一条条地记下了随之而来的思考和认识。这是一个儿子最真挚的思念,内心最悲情的倾诉。这本仅仅几万字的“小书,阅读的过程何其漫长,而内心也在备受煎熬。事实上,罗兰巴尔特的思念是所有作为子女的我们的思念,他的悲伤哀痛,同样是所有人的悲伤哀痛。所不同的是,罗兰巴尔特在如此悲哀之下,还坚持记录哀痛、思念。连续一个星期的晚上,都是这本书伴着渡过的。每次读过几条之后,常常不忍淬读,那种哀痛、悲伤弥漫的夜晚,实在是不好过,但又经不住书的

13、魅力,往往又拾起再读,夜晚终于过去了。如此往复,一周时光便过去了。在第二天即10月27日的日记中,作者看似无意地记下了母亲的话:“夜晚终于结束了。短短的七个字,蕴含着几多悲伤,字字如利剑,刺向心扉深处。这样的利剑,在通篇中到处都是。这些文字,罗兰巴尔特在记录的时候,又是怎样的眷念呀?母亲已经离己而去,而作者也只能就寝在“她生病期间住的房间,她故去时的房间,从此阴阳两隔。而作者,从此也不想再旅行了,为的只是“能够呆在家里,为的只是“让那些花永远不会凋落。看到后来才明白,每条日记少的就十几个字,几十个字,多的也仅仅是百余字,字数的少,正说明哀痛之深。而作为读者、旁观者,我唯有通过书本、文字来感知作

14、者的思念、哀痛、倾诉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七十七团(哀痛日记,罗兰巴尔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定价:29.80元)哀痛日记读后感(六):边读边写哀痛日记散记1我没读止庵的惜别,视频里听他讲,母亲去世后,他花了2年(?)的时间将这种“惜别之痛写出来,算是惜别母亲,也算是将自我从某种悲哀中解救出来。惜别写完,止庵坦言,并无什么用。2是否有一种情绪,最终刻在你生命里,从生到死,你都有一种背负之感,难以呼吸之感?西西弗斯如果歇一歇写作,是否会写我那劳苦无边推石上山的一辈子的痛苦?也许西西弗斯最大的渴望,是像普通人那样,不把自己的形象化作任何的雕塑无论是苦难的雕塑,还是欢乐的雕塑。(

15、耶稣如果可以,也不愿成为十字架上的象征吧?)3好似是维特根斯坦说起,痛苦是不可分享的,你的痛,我无法“感同身受。而你的痛,我的痛,会形成极为强大的一种“引力场,使得痛苦周围的一切日常,都显露出另外的一种样貌,别于之前的日常的感受。再想下去,罗兰巴特痛苦于母亲的去世,母亲是否也怀着这样相同的痛苦?母亲在病中的痛苦,可以跟罗兰巴特说出来,但罗兰巴特无法体味。4痛苦就像每个人的皮肤一样,不可分享。痛苦中的人,有时希望打破这“皮肤,痛苦外的人,有时庆幸这“皮肤。5罗兰巴特的痛苦是不持续的,时间上空间上不持续,但并不因为不持续就容易忘记,它时不时会袭来,难以忘记。6痛苦是真实发生的,但如何叫真实的难以承受的痛苦,不沦为一种陈腔滥调里的痛苦,如何让痛苦的每一次的“新鲜感受,同样“新鲜地表达出来?7被鹰啄食的普罗米修斯,他如果写作,是否愿意将自己写成一个“无穷尽受苦受难的人?他对痛苦的体验,恐怕不是因为重复而厌倦,因为重复而麻木,恐怕是时间空间上的痛苦的重复,并不引起陈滥之感,痛苦之痛苦所在,遮蔽了理智,遮蔽了厌倦,遮蔽了麻木。是不是这样呢?我并不想去深入探究。8罗兰巴特的痛苦,让他对关于“痛苦的一切词汇,重新理出了属于他的真实体验的“秩序,或者说,关于情感体验的多数词汇,在罗兰巴特的痛苦体验里,“它们重新裸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