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杨启锋 曾在很多场合聽到一些教师和家长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只有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才会有幸福的生活”可见,在很多家长眼里,读书学习成了孩子改变人生命运的“救命稻草”。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还是涵养人生?自古以来,我们就奉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学习动机,并强加给孩子。当教师和家长强迫孩子一遍遍地刷题时,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轻松、愉悦的心境,还有对学习的直觉、对创造的渴望。尤其当孩子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题海中苦苦挣扎时,功利性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的梦魇。我不止一次听到很多孩子诉苦:“我不是给自己学的,是给父母
2、学的!”为什么学习会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因为家长强迫式学习严重扭曲了孩子学习的本质,也“情不自禁”地将学习推向了孩子的对立面,以至于很多孩子走向极端,把学习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其实,学习应该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人每天都要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样,人通过读书学习来获取精神食粮。而我们没有把学习当成孩子的一种成长方式、一种生活方式,这让孩子的学习背负了太多功利。学习被外在的功利所绑架,颠覆了孩子内在的需求,导致孩子们“压力山大”,完全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情趣,容易产生厌学、焦虑等不良情绪。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知识丰富人生”。学习不是孩子改变自身命运的工具,应是他们
3、成长、进步的阶梯。如同孩子每天都要喝水、吃饭,知识就是他们人生亟需的“养料”。?1“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孩子都需要依靠学习来汲取成长的“养分”,让自己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大数据时代,学习不是一时、一段之需,而是孩子终生的功课,要活到老学到老。家长再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古训来鞭策孩子,已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孩子甚至会在家长的牢骚中对学习产生反感。给孩子学习卸下功利的包袱,不问成绩,不在乎分数,只看成长,如此方可让学习“返璞归真”,使孩子真正领悟到学习的真谛。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考高分,上名牌大学,而是为了能
4、够拥有一个智慧的人生;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最大理由是为了摆脱无知和平庸,多一点学习就多一缕知识的光芒,多一份人生的精彩。2“强扭的瓜不甜”,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孩子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致,家长不能“赶鸭子上架”,必须激活孩子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使之体验学习的价值和快乐。3 唯有让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本能的行为,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孩子才会对读书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驱动学习的“动力火车”就会自然生成,孩子定会在学习的康庄大道上一步步走向成功。把学习同呼吸新鲜空气相类比,强调人通过读书学习来获取精神食粮
5、的必要性;将学习比作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再以每天都要喝水、吃饭来类比,强调学习作为人生亟需的“养料”的重要性。这种以生活现象来类比的写作方式,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大家在写作议论文时不妨学习、借鉴这种方法。学习的理由是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拥有一个智慧的人生”“摆脱无知和平庸”“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这样的“答案”无疑充满智慧和高度,更让人信服。写作时,不妨多一些“金句”。俗语“强扭的瓜不甜”“赶鸭子上架”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形象而通俗易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圣人之言,权威且无可辩驳。二者相得益彰。大家在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相关话题的作文时,可以直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