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16361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3年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 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是进行民事活动的一大原那么,凡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都要受这个原那么的约束。合同法第7条、第52条第4项确立了社会公共利益原那么。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从禁止性标准的角度规定了合同法中的公共利益原那么,即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中在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能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第52条第4项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值得思考的是。合同无效规那么的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本文从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两种路径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社会公共利益的文义解释 文义解释是指按

2、照法律条文用语的文义及通常使用的方式,以阐释法律的解释方法。法律条文由文字词句所构成,法律解释必须先由文义解释入手,所作解释不能超过可能的文义,应尊重法条文义,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及其安定性的价值。 合同法第52条第4项规定的“社会公共利益究竟所指为何,首先需要从文义开始。公共利益由“公共与“利益两个词组合而成。所谓公共,英文是“public,即公众,与私人(private)相对,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德国学者neumann认为,公益是一个不确定多数人的利益,这个不确定的多数受益人就是公共的意义。因而,“公共可以用“不确定之一般社会公众来表述。利益,英文“interest,是指一种请求、需求或需要

3、。德国学者将其界定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联,是被主体所获得或肯定的积极的价值。在利益法学看来,利益具有广义性特征,“最广义的利益包括任何一种潜在的与现实的、实质的与理想的渴望,物质的财物与生活上的理想,对任何一种文化上的渴望等等,完全不考虑渴望的客体为何。利益概念越广泛,那么公共利益越不确定。而法律要界定的公共利益应是具有某种程度确定性的可辨识的、可论证的公共利益。 在此,文义解释需要进一步借助与其相关的个人权利之关系中来展示其特征与内涵。首先,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不可混淆,因为个人权利乃属私益,公共利益那么为公益,那种将个人权利(如人格权)视为公共利益的观点实质上是抹杀了个人权利的生存空

4、间,不利于个人权利之保护。其二,个人权利乃是为法律所固化的归属于一个主体的特定的利益,每一种权利所指的利益皆为特定。与此相反,公共利益那么不归属特定的主体,其受益主体乃是不特定的一般社会公众。公共利益不具有排他效力。其三,个人权利是个人已经现实拥有的或确定可拥有的利益,而公共利益那么具有非现实性的一面,不一定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够享受到的利益才属公共利益,如建造学校,有些人不结婚,故无小孩上学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建造学校是一项公共利益。反过来说,利益是否为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并不影响一项公共利益的判断。不存在相应的个人权利,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公共利益。其四,公共利益具有不可分配性。阿列克西使用“不可分配

5、性来界定集体利益,“如果一个利益在概念上、事实上或法律上不可能被拆分为各个局部,并将它们作为赢得份额归于个人,那么这个利益就是一个人群的集体利益。笔者认为不可分配性同样是公共利益的根本特征,只要是一种可分配的利益就不是一种公共利益。 二、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系解释 体系解释强调法律文本的整体意义,法律文本的用语应从各条款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统一性中解释其含义。观诸我国合同法及民法通那么之社会公共利益条款及其体系,导致合同法第52条第4项之社会公共利益应作狭义理解,却应当区分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区分社会公共利益与政府规章之公共政策。 (一)区分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 我国民法通那么合同法均以宣示性的

6、规定了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但是社会公德的违反是否会导致合同的无效。或者说第52条第4项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包含社会公德。 从体系角度看,合同法与民法通那么均将尊重社会公德与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并列的一般原那么进行规定,而在具体的合同无效的合同法第52条和民法通那么第58条中,均未将违反社会公德作为合同无效或法律行为无效的依据。从这个立法体系及语言表达方式看,立法者实际上是将社会公德与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了区分,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而违反社会公德的合同是否无效,法无明文。一种合理的解释是,既然法律并没有规定违反社会公德的合同无效,那么,可以推知立法者实际上是要排除道德对合同效力

7、的影响,或者说防止将道德问题作为判断合同无效的理由。该观点也可以通过法史解释来印证,将道德作为合同无效的理由只有在1964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一至四稿)中出现过,其中第一稿和第二稿“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或试论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第2页 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行为无效;第三稿和第四稿规定“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令和国家方案的要求,不得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社会主义道德准那么相抵触。此后的立法皆废弃了将违反社会主义道德作为合同无效之规定。 从法律标准属性上分析,社会公德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标准属性并不相同。社会公德采用的是“应当,社会公共利益采用的是“不得损害。“不得系禁止性规定,通过第52

8、条规定,可使法律行为无效。而“应当之术语那么存在两种解释:一为强制性规定,意为“必须;二为倡导性规定,意为“最好。倡导性规定仅仅是提倡和诱导当事人采用特定行为模式,并无强制拘束力,违反倡导性规定并不导致法律行为无效。从立法者的意图解释来看,此处之“尊重更多是一种提倡,我国的社会公德之所以进人法律领域,是因为社会公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因为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顾昂然在解释民法通那么的立法精神时指出:该标准不同于其他法律标准,“社会公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必须这么办,比方虐待老人,不给赡养费,法律规定必须给赡养费;还有一些是提倡性的。区分社会公德与社会

9、公共利益于实践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不能将违反社会公德的合同直接视同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从而使之无效。如社会主义公德强调多劳多得,但约定少劳多得的协议,并不能因违反社会公德而无效。其次,个人之间的道德问题不宜上升为社会公德,从而使之无效。如夫妻间空床费的约定,有观点认为,“此种约定将夫妻间的同居义务金钱化,且也不利于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违反了公序良俗,因而是无效的。笔者认为,该案纯属私人道德,与社会公共利益毫无关系。第三,社会公德的违反只有在同时构成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时,才可以判定合同无效。 (二)区分社会公共利益与政府规章之公共政策 合同法第52条将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并列,意味着两者是独立的两种合同无效的理由。一般而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均存在公共利益的违反问题。因而在适用顺序上,应优先适用第5项之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后适用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为兜底条款。第52条第5项明确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及行政法规才能作为合同无效的依据。那么,法律效力低于法律及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规定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项公共利益,从而使合同因违反政府规章之公共利益而无效。 第6页 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