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ppt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1638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3.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染病学 附属医院 林国贤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的:1、了解传染病学的一些名词,概念。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 素,传染病的特征、防治原则。传染病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朊蛋白等)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传染病学传染病学 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的科学。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流

2、行病学则是以群体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许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在旧中国广大民众缺医少药,致使多种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造成重大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工作,使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每年发病率仍较高,有时还出现暴发流行;有些已被基本消灭或得以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还有可能再度发生和流行;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军团病、拉沙热、莱姆病、Ol39血清型霍乱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等

3、,其中以艾滋病最引人们注目,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一、传染的概念 感染感染(infection),曾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构成传染的必备条件构成传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病原体,人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环境三个因素。二、传染过程的表现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传染过程。(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二)病原携带状态(二)病原携带状态 (三)隐性感染(三)隐性感染 (四)潜伏性感染(四)潜伏性感染(五

4、)显性感染(五)显性感染(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体液成分的溶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和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均能使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通过鼻咽、气管、肠或肾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病状。(二)病原携带状态(二)病原携带状态 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离入侵处较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表现。病原携带一般分为

5、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病原携带一般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各种携带者都可因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各种携带者都可因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损害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大多数隐性感染者,病原体被清除后可获免疫,使免疫人群扩大。但少数人未能形成足以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力,则转为病原携带者,而成为传染源。(三)隐性感染(三)隐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

6、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等。(四)潜伏性感染(四)潜伏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例在疾病痊愈后体内病原体被消灭,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少数显性感染者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五)显性感染(五)显性感染 在传染过程中人体免疫反应在抵御病原体致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数量、毒力和病原体的特异性定位及变异性等在传染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

7、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和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的变态反变态反应应两种。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两种。免疫两种。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一)免疫反应(一)免疫反应 1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 (二)变态反应(二)变态反应 在抵御感染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作用,包括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胃酸、溶菌酶等)与附属器(鼻毛、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等外部屏障及人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游走性的大单核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各种粒细胞和肝

8、、脾、骨髓、淋巴结中固定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和干扰素等,均对清除病原体起着重要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细胞免疫(T细胞)和细胞)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B细胞)细胞)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2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T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能对该抗原产生致敏,当再次与该抗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细胞免疫在对抗病毒、真菌、原虫和部分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伤寒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的感染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还有调节体液免

9、疫的功能。(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当被某种病原体抗原致敏的白细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致敏的B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如IgG、IgM、IgA、IgD、IgE等。在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意义。(2)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IgG在感染后临近恢复期时出现,持续时间较长。IgG在体内含量最高,占免疫球蛋白的80,能通过胎盘,是用于防治某些传染病的丙种球蛋白及抗毒血清的主要成分。第二节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

10、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决定流行过决定流行过 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和和易感人群。易感人群。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是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如各种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等。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 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水、食物、苍蝇 常引起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等。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如白

11、喉),也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等)。4吸血昆虫 又称虫媒传播虫媒传播,经蚊、白蛉、虱、蚤、蜱、螨等叮咬后感染,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及流行性斑疹伤寒等。5体液、血液、血制品 常见于乙型、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6土壤、疫水 当芽胞菌(炭疽、破伤风)、幼虫(钩虫)、虫卵(蛔虫)污染土壤或水被尾蚴(血吸虫)污染时,土壤和疫水便可成为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占某一特定人群的多少便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增多时易发生传染病流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象、生态等条件,对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12、起着重要影响,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决定性的影响。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三节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一、基本特征 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也是用作确定传染病的基本条件。1.有病原体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有传染性 3.有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 4.有感染后免疫有感染后免疫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各种致病微生 物和寄生虫。能够发现病原体有利于传染病的防治。病原体也是构成传染的重要因素。(一)有病原体(一)有病原体 所有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

13、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传染病患者能排出病原体、感染他人和污染周围环境,因此,隔离、治疗患者及提高人群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接种)便成为减少传染病危害的重要措施。(二)有传染性(二)有传染性 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按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许多传染病的流行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人民生活习惯等有关。(三)有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三)有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 夏秋季气候炎热,适于肠道细菌及媒介昆虫繁殖,肠道传染病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的发病率高;冬春季天气寒冷,易患猩红热、百日咳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适于钉螺繁殖

14、的水网地区易有血吸虫病流行;牧区则易见布氏杆菌病及包虫病;嗜食生鱼者易患华支皋吸虫病等。1.传染病痊愈后,能产生程度不等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2.感染后免疫属主动免疫。3.感染后所生成的特异性抗体,可通过胎盘转移胎儿,使之获得被动免疫。(四)有感染后免疫(四)有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特点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可分为4个阶段。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1.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时止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2.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3.每种传染病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4.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

15、据,对一些传染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1潜伏期潜伏期 是从起病至症状明显期之前的一段时间是从起病至症状明显期之前的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四肢酸痛等轻微的、无特异性的毒血症症状,一般持续13天。2前驱期前驱期 1.不同种类传染病各自出现具有特征性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病情多由轻转重,到达顶峰,然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2.本期可分为本期可分为上升期、极期与缓解期上升期、极期与缓解期。3症状明显期症状明显期 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渐消退,体力和食欲恢复,直至完全康复。2.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并逐渐达到最高水平。3.部分患者可转为

16、慢性或留有后遗症。4恢复期恢复期 复发复发:传染病已进入恢复期或在痊愈初期,病原体又开始繁殖,初发病的症状再次出现。再燃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度出现。复发与再燃复发与再燃(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1发热发热 是许多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症状。常见热型有:稽留热稽留热:高热,24小 时内体温差在1之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弛张热弛张热:高热,24小时内体温差超过1,但最低点在常温之上,见于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间歇热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回归热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后退热,间歇数日后发热再现,见于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等。2皮疹皮疹 皮疹是多种传染病的特征性体征。常见皮疹有:斑丘疹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及斑疹伤寒,其中 玫瑰疹见于伤寒、红斑疹见于猩红热。出血疹出血疹(瘀点、瘀斑):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恙虫病及败血症等。疱疹疱疹:见于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荨麻疹荨麻疹:多见于寄生虫病、血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